江山一养蜂合作社的蜂农在查看蜂箱 杨清泉摄
中国质量万里行走进浙江省江山市,探寻蜂产业,磨砺10年进入成熟期。
今年上半年,蜂产品市场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品牌蜂产品价格普遍上涨。“逐步迈入‘高价时代’意味着中国蜂产品市场走向成熟。”
“廉价低质蜂产品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了。”
‘高质高价’的蜂产品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中国蜂业正面临新一轮的洗牌。“4月下旬,中国蜂产品协会养蜂业首席专家汪礼国对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不无庆幸地表示,”逐步迈入‘高价时代'
意味着中国蜂产品市场走向成熟。“
这是有30多年从业经历的汪礼国,在观察今年上半年蜂产品市场,并对比多年蜂业行情,综合分析之后谨慎得出的初步结论。今年上半年,蜂产品市场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品牌蜂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廉价低质蜂产品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了。“多名业界资深人士均对记者表示。
引发市场变局的导火索是,此前的年末,廉价蜂产品的行业潜规则如蜂蜜掺假、树胶冒充蜂胶、蜂王浆被提取王浆酸沦为”王浆渣“等,被媒体密集曝光,巨大的信任危机给整个中国蜂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过,”毒瘤不除,蜂业难安“,在汪礼国看来,被曝光某种意义上是”扫雷“,实际上对中国蜂业还是好事:”蜂产品的质量安全再次为全社会所重视,从长远来看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
市场也需要新一轮优胜劣汰的大洗牌。“
今年上半年,蜂产品市场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品牌蜂产品价格普遍上涨。”逐步迈入’高价时代‘意味着中国蜂产品市场走向成熟。“
难以走出的蜂产品“怪圈”
作为纯天然产品,蜂产品本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厚赠。
蜜蜂在传播花粉过程中,生产出了能帮助消化的蜂蜜、能激活衰退组织的蜂王浆、富含维他命的蜂花粉、有“血管清道夫”美誉的蜂胶--对这“蜂四宝”,爱因斯坦就曾夸张地赞叹: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最多再存活四年。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蜂产品大国。多年来,中国的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均2011年5月居世界首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相关专家介绍,全世界的蜂王浆有产自中国,中国的蜂蜜年产量也是世界之最。
但一个悖论是,在盛产蜂产品的中国,消费者却很难享用到地道、正宗的蜂产品。
据国家农业部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蜂产品中,蜂蜜年产量约30万吨,蜂王浆年产量约4000吨,蜂花粉年产量约吨,蜂胶年产量约350吨。其中年蜂产品产值突破150亿元,国内市场销售总量约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不过,蜂产品产量的实际数字远超官方数字。以较高端的蜂胶和蜂王浆为例,有业界统计显示,我国蜂胶每年的实际销量高达近1000吨。而我国蜂王浆酸出口比率占全国总产量的60%-70%--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国内目前生产出来的蜂王浆被大量提取王浆酸。
“好的蜂产品被大量低质蜂产品稀释。”汪礼国感叹,货真价实企业得薄利,造假企业得厚利。市场乱象一方面导致消费者对良莠不齐的蜂产品难于选择,另一方面低价无序竞争也使得优秀的蜂产品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中国蜂产品由此形成了一个怪圈:优质高价蜂产品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被消费者接受,廉价低质蜂产品大行其道而又广受诟病。#p#副标题#e#
行为道德与行业标准双重缺失
近年来,中国蜂产品市场已被多次整肃。
江山质监局局长程锡龙
2001年,蜂蜜“氯霉素事件”引发了对蜂产品兽药残留、抗生素超标的行业整顿;2004年,媒体曝光浙江义乌、兰溪生产销售假蜂蜜事件,直接催生了《蜂蜜》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2010年“假蜂蜜、假蜂胶”被曝光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含蜂胶原料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全国蜂产品主要产地也都第一时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蜂蜜产品监督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力求保障蜂产品安全。
而宏观来看,近年来,《农产品质量法》、《畜牧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食品安全法》以及蜂产品生产许可制度相继颁布实施,《蜂蜜》、《蜂王浆》、《蜂胶》、《蜜蜂产品生产管理规范》等一批标准的相继颁布和执行,其背后都有媒体推动的影子。依赖媒体曝光推动蜂产品行业发展,似乎成为中国蜂业的一个“魔咒”。
“中国蜂产业更需要自救。”有行业观察人士认为。
在很多专家看来,中国蜂产品市场乱象的成因,有蜂农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不良生产商、批发商的道德缺失与行业相关标准的缺失。
从产业链来看,蜂产品从蜂农生产出来后,有两个走向:一部分直接流向批发商,再通过批发商流向县市、农村的零售商;另一个即到达厂家,再通过浓缩加工后流向超市、专卖店。“蜂产品从生产、收购、储运到加工、销售等环节众多,无论是产业链的上游还是下游,任何一个环节把控不力,都会滋生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汪礼国表示。
而监管方面,一大突出问题是,目前国内对蜂产品检测力量相对薄弱。以蜂蜜为例,目前业界对掺杂了蔗糖和玉米淀粉的检测方法为“碳4检测法”,而国内现仅河北秦皇岛和江苏南京两所商检机构才有相应设备进行检测。
“对于纯天然的蜂产品来说,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往往是因为人为添加了其他成分。”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蜜蜂产品研究室主任、中国养蜂学会蜂产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董捷认为,虽然危害程度比不上三聚氰胺,但严重威胁中国蜂业的健康发展。
在中国蜂产品行业“十二五”规划的“回顾”中,集中归纳了中国蜂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化程度低,重市场轻源头;产量和质量不够稳定;掺杂使假情况比较突出,兽药残留、不科学生产方式尚未有效解决;高附加值产品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普遍,产品及营销方式雷同;领军企业不突出,行业整体实力不强等。
这普遍被认为是中国蜂业颇为客观的写照。
“改变这种局面需要蜂农、行业协会、正规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等多方面的合力。”记者采访中多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p#副标题#e#
江山蜂业的“变法”实践
恒亮公司出示的一份蜂场养蜂记录
现实中,在中国蜜蜂之乡--浙江省江山市,中国蜂产业的尴尬局面正悄然被改写。
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江山蜂业规模与经济效益已连续19年位居全国各县市第一。在这个小小的县级市,有蜂业、蜂产品公司36家,蜂产品加工厂17家,蜂产品经营部16家,共开发5个系列26个品牌个品种的蜂产品。有养蜂互助合作社家,养蜂专业户4813个,蜂群23.5万箱,全市蜂产业总产值达9.2亿元,占全国的近十分之一。
非但如此。江山蜂业还首创了“协会+企业+合作社”的新型农业产业化与标准化模式,这被农业部誉为“江山模式”向全国推广;2002年欧盟“抗生素”风波后,全国第一家突破欧盟技术贸易壁垒的企业也出自江山……
“江山蜂业一直是主动地向前走,而不是被推着走。”江山市质监局局长程锡龙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这是江山蜂业多年来最大的特点。
他用高度凝练的四个词道破其中的玄机:“政府重视、部门协作、协会主管、企业自律。”而在江山蜂产业界,这四字金科玉律被称为“江山蜂业变法”。
“变法”始自蜂蜜“氯霉素事件”发生的2001年。这一年,富有忧患意识的江山人主动走上了求变、求新、求质的探索之路。“法无定则,这个‘法’是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之道。”程锡龙向记者解释,“但核心是保证蜂产品质量与蜂产品安全。”十年变法,江山蜂业形成了五级组织管理体系:蜂产业领导小组(包括质监局、农业局、药监局、财政局领导和一名主抓的市委常委)-畜牧局、养蜂产业化协会-蜂产品企业-养蜂合作社-蜂农--从源头到加工,包括质检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
与此同时,构建了四大保障体系:源头质量追溯体系,标准技术推广体系,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安全信用体系。这大大提高了江山蜂产品的质量,增加了蜂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了蜂业产业链,也加快了蜂业产业化的进程。
十年间,江山蜂业也在为蜂产品质量安全不断贡献着理论依据:主持制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蜂产品安全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蜂产品产地环境要求》2个国家标准,个有机蜂产品浙江省地方系列标准,个浙江蜜蜂地方系列标准,9个《江山蜂产品》系列标准……
事实上,江山蜂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已然常态化、专业化。“监管就是对江山蜂业最大的支持和服务,”程锡龙对本刊记者表示,“首先是监管,然后是帮扶。”
江山市质监局创新性地推出了区域监管模式,通过定区域,定负责人,定责任,定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巡查工作,并对重点产品进行跟踪,开展专项检查。早在去年年末“假蜂蜜、假蜂胶”事件后,江山市质监局就召开了专项整治会议,同时,考虑到原料风险比较大,要求企业所有的原料送检。
硬件方面,为了便于企业监测产品质量,江山市质监局还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专业的蜂产品检测中心,“企业是蜂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坚持不懈地引导、督促企业把质量安全摆在生产管理的第一位。”程锡龙说。
十年“变法”之后,江山市蜂产品已开始走进“高质高价时代”,这成为江山蜂业的最新亮点。“药食同源的蜂产品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旺盛,注定是稀缺品。”程锡龙认为,“这是江山从蜂业大市向蜂业强市蜕变的必由之路。”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2011年,江山市正大力倡导企业出口、内销“两条腿”走路。
江山质监局今年也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如在企业申请生产许可证之前提前介入帮扶,帮助企业进行检测方面的培训、提供技术支撑,帮助申报国家级蜂业标准化示范区等。
“今年我们还要加大对浙江名牌、区域名牌的推介力度,同时帮助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程锡龙说,“以更好地助力江山蜂产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