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不是总像老舍前辈写得那样富有诗意,有时候也遭遇尴尬。
马纯济喜气洋洋,今年1-10月份,销售整车15.5万辆,同比增长20.1%。本就丰润的脸上,眉角眼梢一含笑,就满面绽放着圆满了。他是到物流园观看重汽新车节油挑战赛的。
突然,喊声响起:“书记来了,董事长来了……”
寒冷的时节,恰逢一种围堵。
用户急切:“马书记,急等着提车,提不出,咋办?”他们知道领导来了,都围拢过来。
“给我时间,大家放心!”马纯济郑重承诺着。
他知道企业在加班加点地生产着,订单急剧增加,一时生产不出,他也确实着急,但形势喜人,他禁不住喜上心头。冷风吹着他稀疏的已是黑白夹杂的头发和一旁稀疏的泛黄的树叶,喜鹊频频鸣叫着,仿佛传递着产销两旺的捷报。
也是像现在一样寒冷的时节,也是一种围堵。
那是17年前,刚到中国重汽上任的马纯济,被上访的职工围了起来。
10多个月没发工资,此起彼伏的讨薪声浪中,激荡着焦灼。同时,眼神里还流露出对他“马到成功”的期盼。
“给我时间,大家放心!”马纯济郑重承诺着。
一阵冷风吹来,吹到他圆乎乎的脸上和满头黑发上。远处的杨树稀拉着黄绿相间的叶子,喜鹊的叫声,此时听来透着酸楚和苦涩。
他心里能不复杂吗?原来的中国重汽集团,特大型企业集团,职工12万人,由中央直接管辖。后来举步维艰,下放重组,马纯济承接来重担:负债高达129.67亿元……
如今,窥济南东部雄视群楼的重汽科技大厦之一斑,可推知企业“全豹”,这个拔地而起的“感叹号”,仰天感叹着人间奇迹!这惊天动地的感叹,是由滚滚不已的车轮声轰鸣而成,从济南北部滚滚东去的黄河,分明听到了这雄壮的民族之声!
一
创新是人类前行的巨大引力,在无限的时空中,书写着历史。
对于重汽来说,创新就是企业的基因,代代传承,延生着不竭的篇章。重汽把自己当成一个零部件与民族紧紧拧在一起,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共进,是创新使这个企业一次又一次为国争光。
1958年,北京,长安街,寒风,一个人发痴般地等着,张望着,终于来了一辆捷克斯柯达卡车,他缠上车,问着,画着,惊叹着:“能拉8吨啊!”他就是中国重汽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的副厂长王子开。厂子刚成立,就主动请缨制造国产重型卡车的任务。图纸、样车……没有,共和国连一辆自己造的重卡都没有,别国的卡车在这里也不容易看到,这才有了他的长安街上找车,问车。
他们要为国造车,1960年4月,中国第一辆自主开发的重型汽车产品——黄河JN150,问世了!5月4日,毛主席深情地抚摸着刚下线的新车,赞扬“黄河”车是中国工人阶级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丰硕成果!
从此,我们有了两条“黄河”——“母亲河”黄河,生生不已,奔流不息;国产车“黄河”,亦如大河奔流,奔流在祖国大地上。
上世纪80年代初,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汽车工业“缺重”问题日益凸显。国家以宏大的气魄,成立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后又更名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成为计划单列企业,中央副部级单位,下属63家企业,分布在山东、陕西、重庆、浙江、新疆等14个省市自治区。这个原中国重汽集团,全面引进并实现了斯太尔技术国产化,展现着重卡的威武,向着世界先进水平,勇猛地推进一步。
这样强大的阵容,这样雄厚的实力,仿佛庞大的联合舰队,畅游在大海上,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市场经济汹涌的波浪,任性地摇动着计划经济组成的舰队,也许起初的摇动并未在意,当感觉到严峻时,已是惊涛拍“舰”。
破产?还是重组?这是个问题!
二
何去何从?一个企业在等待着生死攸关的抉择。
一级级的调查研究,一次次在进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慎重思考着:如果破产,将给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带来重大损失……
根据国家需要,从民族汽车工业大局出发,2000年第74次总理办公会议决定,原重汽集团一分为三,分别下放山东、陕西、重庆,将重汽主体部分下放山东管理,保留“中国重汽”名称。调任济南市副市长马纯济担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兼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从工人到车间主任,32岁就担任一家汽车企业的厂长,当了济南副市长,又分管工业,帮助处理过不少企业的困难,甚至解决企业的危机。他算得上懂经济、懂企业的领导,可当重汽的担子压来时,他还是大有泰山压顶之感。
国内的、国外的来要债,职工要工资,7万多人要分流5万多……怎么样使这个因陷入绝境而下放的企业起死回生?
三
马纯济在重汽察看着。他发现保险箱的门没锁,拉开一看是空的,他幽默地说:“空好,空了就有容,有容乃大。咱要做的是让空不空!”
也确实还有不空——位于济南市中区党家庄的山上有几千辆库存车。在这各种车当中,马纯济看到了“黄河”车,他的心中一震,耳边响起激昂的旋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他掉下了泪水,泪水滴在锈迹斑斑的“黄河”车上。他从小在济南长大,到黄河边上戏水,到千佛山顶上眺望黄河,他对黄河有感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纵经九曲十八弯,黄河从不忘入海的初心,总保持强大的动力,重汽要像黄河一样奔腾,要创新如流,奔流不已,纵有泥沙,纵有曲折,前行不怠!
民族需要黄河,黄河不能断流;国家需要“黄河”,“黄河”不能停产。“保卫‘黄河’”!
马纯济在第一次干部大会上,扳着手指,洋洋洒洒讲出中国重汽的十大优势,激发出大家的热情,把库存车拆了,翻新零件,再作使用。这闲置已久的库存,一经盘活,就成为当初重汽的实在的物力。
闲置就是浪费,激活就是力量。重汽这台大机器需要的正是激活,如何激活呢?
四
创新,促进产品不断升级,这是最直接的激活。
2001年1月18日,新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他们深切地感到对斯太尔技术,强调消化吸收多,再创新不够。时不我待,他们不愿“潜龙勿用”,急于“飞龙在天”。2001年5月就推出了在斯太尔91重型汽车平台基础上改进的“飞龙2000”系列中型汽车。
飞龙,技术不太理想,市场反映也不如人意。但马纯济在大会上大讲特讲:“以前我们只是照抄照搬,比着葫芦画葫芦,现在比着葫芦画了个瓢,这就是创新!今后我们要深度消化吸收再创新,要培植金种子,种金葫芦、宝葫芦!”他们需要的是创新的勇气和热情。
他们眼观着欧洲技术,耳听着客户需求,改进低风阻驾驶室,开发国际水平的空调系统,设置符合人机工程的新型仪表台,采用数控总线结构的电器控制系统更是开国内重型汽车之先河……这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斯太尔王”系列一推出,就备受关注,2003年推向市场取得当年1.5万辆的销量。中国重汽集团企业发展部常务副总经理段守泉感慨:“斯太尔王的成功让中国重汽从从破产的边缘站了起来!”
2004年销售收入233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76倍;销售重卡45258辆,比2000年增长11.9倍。
重汽大大尝到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甜头,同时,他们也清醒地看到,斯太尔技术在国内大面积扩散,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怎么办呢?
创新,再创新!重汽技术中心副主任丁惟云对记者说,在与沃尔沃合资协议签订一年后的2004年10月28日,新一代重型汽车豪泺(HOWO)下线。拥有100多项自主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豪泺(HOWO),2005年投放市场后,当年产销11201辆。
我们知道,原来水泥搅拌车和高空泵车行业,由日韩车垄断,重汽利用豪泺(HOWO)技术去一“搅拌”,格局立变,打破了长期由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填补国内空白。
一个人要受重视,需要有其资本;一个企业要受尊重,需要有其实力。在世界著名卡车公司——德国曼公司的主动接触下,经过一年多的谈判,2009年10月7日,双方正式签约,中国重汽与曼全面合作。2011年4月上海车展上,随着“汕德卡”曼技术产品的推出,揭开了重汽与曼公司合作产品成果展现的序幕。
在HOWO-A7的基础上,配备曼技术D20发动机,中国重汽历时3年开发的具有世界品质的高端重卡T7H实现批产,这是新一代国产品牌的产品。曼公司TGA的国产化车型C7系列重卡也已正式投产。2015年曼技术产品(T/C系列)产品产销已达14631辆。
这一款款新车的推出,都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中国重汽集团综合行政部总经理颜世国说:“我们重汽,13年间,累计投入200多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
重汽宣传部部长宋志君向记者介绍,2001年改革重组之前只有1个系列78个车型,目前已发展到涵盖重、中、轻、客、特和工程机械等各个方面,具有公告车型2863个,底盘1286个。
黄河汹涌奔腾,锐不可当,是其有开放的胸怀,吸纳着支流之水,一路东去。重汽也是上善若水,放眼世界,汲取着顶级养分,和合成势,气吞万里。
60年的重汽,一直涌动着黄河精神,奔腾着不竭的创新力量。2016年9月19日,记者体验了创新产品——中国重汽I代首款智能卡车——也是中国首款智能卡车。中国重汽集团总经理蔡东充满了激情,一介绍智能卡车,两眼放光。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重汽,立足自主,开放合作,突破车辆智能化、网联化核心技术,通过创新驱动,构建智能卡车全新平台,全力开发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系列智能卡车产品!”
五
春天依无边芳草绚丽出气象,夜空靠无量星辰集约出璀璨。
企业呢?
多少企业靠扩张规模着自己的天地。
芳草生生不已,星辰循循不息,皆不妄为,依道而行,所以天长地久。
企业,有的在扩张中活,有的在扩张中死,有的在扩张中不死不活。
中国重汽在扩张中壮大,在全国重卡这个丛林里,像雄狮,啸傲出活力,奔放出生机,抖擞出王者风范。
一个大企业,战略布局的好坏是决定兴衰的重要因素。
深谙此道的中国重汽,在用心地推动着自己的扩张。
在国内,控股柳州运力,组建湖北华威,收编山西大同齿轮,还有福建、新疆……
在国际,成功与德国曼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意欲打造百万辆级旗舰企业。
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重拳”出击后,中国重汽加快了企业规模扩张的速度,迅速发展成为行业中惟一一家拥有国际先进水平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关键零部件体系的企业。
中国重汽是一个尝过大苦头,吃过大甜头的企业,惊心于大风大浪,动魄于大起大落,悲欢于大合大分。一个阅历如此丰富的企业,在新的扩张中,既大刀阔斧,又小心谨慎。
国家大力支持汽车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尽快形成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并支持汽车产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这一切,都放射出发展机遇的光芒,中国重汽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强光,他们在大西北寻寻觅觅。
找好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选好一个基地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在大西北,中国重汽把战略基地选在哪里?他们派出精锐的侦察队伍。在这个时候,选择决定命运,能不慎乎?
在中国重汽发展的历史上,盲目求大是有过惨痛教训的!
费思量,难抉择。失败的兼并重组,在选择对象时就埋下失败的种子。头脑发热的匆忙决策,往往像烫手山芋,拿着痛苦得要命,扔又扔不掉。因此,中国重汽慎之又慎地选择。他们考察过许多地方,后来重点在四川寻找。
中国重汽在与原成都王牌和地方政府接触,眼睛为之一亮,政府的优惠政策、便利的交通、物流条件、原成都王牌成熟的市场和轻卡产品基础,这些都吸引着中国重汽。
四川成都王牌这家民营企业,曾以中型载货车生产排名全国第三。 智者知止,成德王牌的决策者看到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知道发展进入瓶颈,再靠自身打拼,前景不妙。因此,主动寻找,努力想嫁出去。
双方一拍即合,“百日闪婚”。2010年9月28日重组成立中国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商用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持股80%,成都王牌汽车集团持股20%,投资30亿元人民币。
重汽王牌2016年1-11月,销车3.1万辆,重组以来累计销售16万辆。谈到这骄人的业绩,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欣喜地说:“成都王牌加入中国重汽不论对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好,还是中国重汽的产业链扩展也好,都有着不同非凡的意义。”在成都王牌的办公楼上,高挂着马纯济的题字:“建百年重汽,创世界王牌”,这表达出他对企业的殷切期望。
中国重汽真的已经做大做强,已经形成卡车、商用车、特种车、济宁商用车、成都王牌、福建海西等6大整车生产基地,以及济南、青岛、泰安、随州、柳州等多家专用车生产基地。
六
“2015年,对商用车企业来说是很严峻的一年,重卡行业跌幅达30%,而重汽是唯一一个市场份额在提升的企业。”中国重汽市场部总经理刘正涛说这话时,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
产品究竟如何,市场最有发言权。我们从一个用户的故事来感受。江苏无锡的付忠艳,是一家物流公司老板,2014年4月,买了汕德卡C7H,跑了100万公里,只用了26个月,创出百万公里无大修的纪录,这样宝贵的数据,对于国产重卡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2016年7月4日,当这辆汕德卡第一个完成百万公里挑战时,中国重汽颁发了20万元的现金大奖给车主付忠艳。
中国重汽的销售好,除了车好,重要的还有他们由生产型企业转为生产服务型企业,对用户的至诚,闪亮了“亲人服务”的金子招牌。记者到成都,去重汽王牌采访,“车坚强”的故事,令人感动。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芦山大地震后,一幅由中新社记者拍摄的地震时受损的王牌汽车,被誉为“车坚强”的图片快速在网上传播。公司闻讯后,立即开展“特别寻亲”活动,并郑重承诺:寻找“车坚强”车主,免费赠送一辆王牌新车,并为灾区受损车辆一律实行免费维修。“车坚强”车主程金强感动万分,连声说:“地震时,要不是王牌车的刹车好和驾驶室结实,我早就没命了,感谢成都王牌!” “车坚强”用受赠新车,免费为邻里乡亲拉送灾后重建物资,使爱心得到坚强传递。“车坚强”的正能量有力地拉动了销售,使雅安地区的市场销售猛力上扬,产品销售较同期增长了3倍多。
重汽怀着对用户的真诚,不断完善“亲人服务”,不断创新营销模式。诚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自然也是企业之道。以诚取胜,成为重汽的法宝。
重汽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利用大数据驱动企业管理的智能化升级,实现大规模的客户个性定制。客户在重汽找到了“亲人”的感觉,拥有个性定制的产品,那如意的滋味,是难以言喻的。
七
创新,驱动着质量不断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汽的质量之“善”,得益于其“器”之“利”。在重汽科技大厦采访了解到,仅自2010年新址项目启动以来,5年内共投资实验设备和信息化软件建设7.318亿元。现济南汽车检测中心已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汽车新产品检测机构”、“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资质,435台套先进的仪器设备,基本覆盖商用车从材料到总成部件再到整车全部检测项目……
中国重汽质量部部长范建明对记者说:“与曼合作后,我们的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2009年,德国曼公司在市场上购买了2辆A7重卡,按照曼标准评审,对问题贴条。这一摸底,看到重汽的产品与曼存在很大差距。
虚心的重汽,对着自己的差距,狠狠地下刀了,那痛苦和艰难,真是刻骨铭心啊!
从2010年到2013年,重汽按照曼的质量管理理念,针对发动机、车桥、驾驶室等零部件严格按照曼公司的试验、释放流程进行释放,硬生生地将曼技术整车故障率降低了50%以上。
为确保质量,相关生产单位设置了多个“质量门”,重汽的各工厂也在逐步实施质量提升管理理念,力求打造高品质的合作产品。
汕德卡出来后,曼又买了1辆,跟曼、斯堪尼亚的产品一起在试验场做测试。这次,曼方面的人员笑了,重汽人笑了——汕德卡的主要性能指标已经能与这两大国际品牌齐肩了。
记者到杭州,去中国重汽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采访,杭发人谈到在生产发动机上,为了达到曼公司的质量要求,连说“难,难。难……”
D08发动机是曼公司生产的主力机型之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排放已完全达到欧六标准,德国专家觉着杭发生产起来很困难,担心达不到曼技术的要求。 D08项目刚开始干,曼公司就反复说不好干,为了强调制造这款发动机的难度,还讲了曼在印度的公司也引进了这款产品,干了较长时间,一直不太顺利。
面对这个局面,董事长马纯济提出了12字要求:“长志气、争口气,造精品、创佳绩。”
总经理蔡东严肃地说:“必须向曼公司对标、看齐,质量上的任何过程、任何结果都要达到曼的水平,任何人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也难怪曼公司的人员眼神里闪着问号:杭发干得了吗?D08发动机,铸件基本壁厚平均只有5个毫米,这种高难度,就是在德国,靠着优异的技术能力和优良的生产条件,加上曼公司还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为产品做后盾,即便这样,到目前为止,德国D08机体原厂铸件成品率也只有85%左右。
杭发原来生产的斯太尔发动机壁厚有十几个毫米,留的设计余量比较大,铸造时薄一点、厚一点影响不大,而D08发动机不仅薄一点厚一点不行,而且几克的微量元素都要控制好,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面对极大的挑战,杭发人兴奋起每一个细胞,将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对发动机的理解全部调动起来,对每一个精度尺寸进行测量,对200余台设备、上千个加工动作进行逐一确认,设立多个质量门,10余个在线检测点,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达到甚至超过了曼生产线的质量水平,同时建立了机加工生产监控系统、刀具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控制手段。
德国专家到杭发进行产品审核和过程审核,他们“没想到”,他们真的“没想到”!“杭发做得好!”他们张扬地打着手势,禁不住地赞叹着,“杭发做得很好!”
造车之难,莫过于造发动机,攻了坚克了难的杭发人,熟悉西湖的杭发人,此刻真的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赏心悦目。一旦熟练了这发动机的“西子”,便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八
在重汽看到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的题字:“中国重汽,国之重器!”
“国之重器”,中国重汽是当之无愧的!
“国之重器”何以铸就?
重汽党委副书记于有德对记者说:“重汽有个好领导班子,有个好班长马纯济,他很好地发挥了领头人作用!”
是的,重汽的领导集体以实际行动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宏伟篇章中书写了光彩的一页!
好班子带出好团队,好团队干出好成绩,这是重汽的真是写照。
企业即人,重汽的辉煌,说到底是人的灿烂!
马纯济一到重汽就提出了:“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这成为企业的价值观。
正是因为有人,才有了那么多专利。改革重组以来,中国重汽获得国家专利权从0项发展到3462项,连续多年位列中国重卡企业第一位。重汽的工程技术人员中,获得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各分委会副主任委员或委员17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2人,国家质检总局缺陷汽车召回鉴定专家4人……这为提升行业话语权,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记者采访了重汽集团组织部部长刘景贵,他说:“从改革重组、到红筹上市、再到资本运作,无论企业体制机制如何变化,公司组织机构如何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从来没有变,党组织在企业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地位从来没有变。”
重汽始终坚持一把手兼任党委书记,在党委领导班子中设立专职书记,全面负责企业党建日常工作;始终坚持重大事项提交集团公司党委会讨论决策,然后提交董事会按照法定程序办理。马纯济多次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企业发展的最大优势,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实现发展进步的最有力保障。”
中国重汽是“全国文明单位”,集团公司党委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重汽有8000多名共产党员,占企业职工总人数的近四分之一 。马纯济常说:“优秀人才就在共产党内,党员队伍是企业的骨干之骨干。”
记者向刘景贵了解了重汽有名的“十百千人才工程”——培养几十个技术带头人、上百个技术骨干、上千个技师。先后与国际、国内十几所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企业先后有18人获省级“技术拔尖人才”称号,有118名优秀科技人才获科技专家或青年科技专家称号,拥有省市首席技师30余名。这些人才绝大多数都在党的队伍内。
记者来到重汽集团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走进焊装一车间,采访了维修钳工刁统武,他话不多,似乎还有些腼腆,可他一走到一台台的焊接工装旁,反映就那么灵敏,与回答记者提问时木讷,判若两人。他练就了一整套“绝活”,侧耳听一听,伸手摸一摸,搭眼看一看,就能快速发现设备故障。他现场解决了很多设备难题。36岁的刁统武,已成为山东省齐鲁十大金牌职工、山东省技术能手。记者从车间里走到楼上,看到了“刁统武创新工作室”。他带的徒弟,都已达到了工人技师的水平。
记者在重汽的许多车间,看到了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比如在济南动力公司就展示着“李俊龙凸轮轴装入法”、“艾金龙链条快速更换法”等等,这些都是一线工人发明的创新装配作业方法,他们特意用员工的名字来命名,就是要激励大家的创新热情。
据刘景贵介绍,中国重汽有一整套激励机制: 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发放首席技术津贴;施行非领导职务职工岗位晋升管理机制,搭建高技能人才多渠道晋升平台;出台“金蓝领”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培养青年技术人才……
这些普通的最基层的员工,也许单个人的作用是微小的,但无数的微小,就聚集成磅礴的力量,就成就重汽的大业。正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黄河源头是涓涓细流,随着众水汇流,流之又流,渐流渐大,滔滔东去,雄壮成天下大观。重汽的血液中流动着“聚细流为江河”的“黄河精神”,才能由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摇篮,壮大成我国最大的重型汽车制造基地。
九
创新,拓展着发展空间。重汽创新观念,创新战略,创新路径,在国际大舞台上,与高手同台竞技,展现出中国雄风!
重组之初,重汽出口近乎为0,目前,重卡出口量已占行业出口总量的40.2%,连续12年牢牢占据中国重卡行业的出口首位。重汽车的出口量,已占总产量的30%多。
中国重汽集团国际部总经理兰俊杰向记者介绍了情况——2010年--2015年,重汽整车出口累计销售16.2万辆,产品远销到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高端产品进入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台湾、香港和东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实现了过去主要以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为主逐步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拓展。
中国重汽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前三季出口任务已经完成全年指标的74.7%,特别是进入四季度以来,海外订单源源不断,部分热门车型供不应求,提车的预约已排到明年。
目前重汽在海外已有8个组装厂,境外常驻人员300多名,发展了160多家经销商,建立了590个售后服务网点,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体系逐步完善。
重汽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加速向海外市场布局,走出一条特色之路。他们重点聚焦在东南亚、南亚、中亚和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纯济表示:“我们有个想法,不仅要搭好‘一带一路’这班车,更重要的是拉好这班车,要做‘一带一路’的火车头!”
中国重汽进出口有限公司亚欧部巴基斯坦代表处首席代表王飞说:“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贸易伙伴。今年以来,重汽创新营销理念,加大在巴基斯坦的信保融资力度,相继推出‘金融支持国际销售’新模式,解决了经销商融资难和购汇周期长等问题,实现了从常规销售到品牌销售、方案销售与金融销售相结合的转变。”
“去年我们在巴基斯坦销了200多辆车,今年能达到1000多辆。”王飞说这话时底气很足。他这么有把握,是因为深入研究了市场。“一带一路”已为巴基斯坦带来了400亿美元海外投资,今年开工的项目就有21个,根据工程进度推算,当地的重卡刚需至少会持续到2035年,年需求量在2500台以上。
重汽的车在国际市场越来越受欢迎。斯里兰卡卡车经销商劳伦斯说:“中国重汽的各种车型,不但在质量上非常接近欧洲车型,而且从外形和车辆磨合上,非常符合我们的市场需求。”
在中东,有个客户,买了重汽的车,喜欢得不得了,他把重汽的标志“抠”下来,换上奔驰的,得意洋洋地开着到处跑。对此,重汽既为自己的车被认可而高兴,同时也认识到品牌影响与世界重卡巨头的差距。
看到不足,就奋起直追,重汽大力推进品牌战略。2004年策划申报了中国重汽“SINOTRUK”国际品牌,充分利用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在世界上93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9个商标的注册,形成了强大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如今,中国重汽“SINOTRUK”已成为国际知名的重卡自主品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重汽之道一以贯之。
马纯济深有感触地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只有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国际合作,才能看到自己的差距,学到别人的长处,在合作中提高,在竞争中发展。”
九曲黄河终归大海,以使生命更加永恒,以使精神更加浩瀚,以使气象更加壮丽。
中国重汽以黄河入海的气势,在国际市场打拼。他们借助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与国际高端重卡同台竞争的梦想。重汽自主研发的欧五发动机,实现了与世界重卡发展趋势的同步,2011年5月通过英国车辆认证机构认证,获得欧盟E-mark证书,2011年底通过巴西环保认证。国产欧五重卡的出口,标志着中国重卡水平大幅度提升,逐步接近世界先进重卡技术水平,开始与国际重卡巨头同台竞争。
一个星球,有足够大的质量和体积,才有足够大的引力和空间,才可能有卫星环绕——这是宇宙法则。万物一理,一个企业,只有足够强大,才可能有“众星拱月”的局面。怀着造车强国的赤诚走向国际的重汽,以其巨大磁场,吸引了众多国际顶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如世界500强的采埃孚、福士、大陆集团、威伯科、瀚瑞森、曼胡默尔、贝洱、SKF等在济南落户建厂,为重汽配套生产各类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现实就这么现实!
重汽人走出去,外国人走进来。目前有30多位外国专家长期在中国重汽集团工作,在境外从事中国重汽产品销售、服务的外国人才已超过70人。
“老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位蒙着眼睛也能拆装发动机的专家,是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他已经很中国,每当介绍他是弗朗茨·努林格时,他喜欢说:“就叫我‘老努’吧,这更亲切!”
“老努”在中国是幸福的,而他最幸福的,是作为荣获201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百名外国专家之一所受崇高“礼遇”。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带着夫人去的,不但受到了李克强总理接见,晚宴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出席了。对我来说,这是非常大的荣幸!”
“老努”在中国工作了20多年,从斯太尔到曼,他都是亲历者。他见证了中国重汽的奋斗,见证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发展。谈到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到中国的感受,他说:“由于理念不同,在那个年代,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重卡,而是基于中卡、加强车体结构开发出来的‘重卡’。”而谈到现在的中国重卡,“老努”眉飞色舞,感慨不已:“现在高速公路上的卡车,都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谈到这些巨变,“老努”坚定地说:“这与重汽力推国际化战略,一路引领是分不开的!”
……
世界比中国大,
海洋比黄河大,
黄河奔向大海,
重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