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事成”,愿望很美好,不过,怎样才能实现呢?
如何才能真正地“心想事成”呢?方得网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心想事成”的案例,或许对大家实现愿望有所帮助。这就是中国重汽想要干轻卡,最终干成的案例。
中国重汽能够把轻卡干成,其中有三个人至关重要: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中国重汽集团总经理蔡东和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执行总监、轻卡事业部总经理徐向阳。
这三个人究竟都发挥了什么作用?从中国重汽干轻卡可以学到什么?请看来自方得网的分析。
中国重汽做轻卡的“心想”与“事成”
中国重汽“想”做轻卡,由来已久。
“发展中轻卡产品是中国重汽改革重组以来的重要战略安排,也是几代中国重汽人的夙愿。”中国重汽董事长马纯济在说到中国重汽为何要干轻卡时,这样说道。
想法由来已久,不过,中国重汽真正着手干轻卡,是从2010年开始的。
2010年8月,中国重汽收购成都王牌;同年9月,中国重汽集团收购重组福建汽车厂。这两个生产基地全部都有轻卡板块,由此开启了中国重汽生产轻卡的历史。2011年,中国重汽轻卡基地在济南建成,至此,重汽轻卡形成了济南、四川成都、福建永安三大基地。
从2012年开始,中国重汽轻卡连年高速增长;2016年,中国重汽销售轻卡7.5万辆,位居轻卡行业第六,占到重汽总销量的近4成,成为中国重汽销量突破20万辆的重要支柱。
可以说,中国重汽想要做轻卡的愿望,实现了。
中国重汽干轻卡:不被看好的想法
人们在说到心想事成的时候,这个心想的事情,往往并不容易做到。如果这个“心想”的目标实现起来非常困难的话,就会被人认为是“胡思乱想”、“想入非非”、“空想误国”等。
2011年,当中国重汽想要进入轻卡领域这个想法付诸行动时,便引来外界批评声一片(下面这些话全部来自2011年的媒体报道):
“2011年轻卡市场整体下滑呈萎靡态势。在这样不景气的状况下进入轻卡市场,是下策还是上策,还是下下策”?
“2011年,轻卡整车市场同比下降了近20%,且降幅持续扩大,整个轻卡市场销量惨淡。众多轻卡卖家四处寻找出路,扭转销量下滑的局面。各大企业均动作频频,抢夺行业话语权,一时间群雄四起,硝烟弥漫。中国重汽在如此混乱的情势下进入,是搅局?还是自寻短见?”
“重汽与曼都是重车行业的悍将,合资造轻卡?这不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吗?”
“合资车价格高昂,消费者不会购买,如果是高端物流采购,那市场相对较小,更何况还有庆铃等老牌企业的先入为主,可谓重汽的轻卡前途迷茫。”
“这样三个从未涉及轻卡领域的车企大户(重汽、曼、大众),竟意欲在中国轻卡市场杀出一片血路。这样的举措似乎有些唐突、盲目,为寻求更多利益不顾及后果。”
从这些铺天盖地的批评可以看出,中国重汽想要实现轻卡领域突破的想法,实现起来的难度很大。
马纯济:力排众议 坚定不移做轻卡
任何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在看到上面如排山倒海般的质疑后,不知道会是什么滋味?更何况,有些媒体在写文章时,语气已经算是客气的;而商用车行业里,包括重汽内部和外部,也存在大量对重汽要干轻卡这件事的质疑,有些说法甚至更难听。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
用这句话来形容,大量批评和质疑面前的中国重汽董事长马纯济,也许并不为过。所谓“为将之道,当先治心。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正是马纯济有一颗“为将之心”,才能面对风浪,不喜不悲;面对质疑,不卑不亢;才能顶住各方质疑的压力,让中国重汽在轻卡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砥砺前行。
正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10年,是重卡的巅峰状态,当年重卡销量超过100万辆,很多企业都纷纷建立重卡新厂,扩大重卡生产规模。就是在这一年,重汽集团审时度势,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向轻卡领域进军。
重汽集团决定,依靠“HOWO”品牌优势,并调集各方优势资源,成立济南轻卡部,同年还收购了成都王牌和福建汽车厂,三个轻卡基地成鼎立之势,共同打造出重汽的轻卡版图。
2010年,是重卡市场最为红火的时候,如果中国重汽不未雨绸缪进入轻卡领域;如果马纯济不能够力排众议、顶住压力坚持进入轻卡领域不动摇的话,那么,在2015年重卡同比下滑3成多,比2010年销量几乎跌到一半时,中国重汽又怎么可能实现总销量超过15万辆?
试想一下,假如面对较大的风险,面对汹涌的质疑,中国重汽放弃了做轻卡,那么,中国重汽又怎么能在2016年突破销量20万辆呢?
正所谓,不入虎穴,又焉得虎子呢?
蔡东:定位中高端
中国重汽干重卡是行家里手,不过,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轻卡市场,面对五十铃技术统治的轻卡领域,中国重汽又该如何在轻卡市场上打开缺口呢?
中国重汽集团总经理蔡东
众多媒体不但质疑中国重汽要干轻卡这个想法“不靠谱”,更质疑中国重汽没有优势,无法在轻卡市场占据一些之地。比如,在2011年的一些媒体报道中,有大量下面这样的文字:
“重汽与曼公司合作进军轻卡,技术实力能否优于五十铃?最终能否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目前看来,难度相当大。”
“让人大感意外的是,两家重车企业将一同制造轻卡,这不仅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务正业,同时在技术方面能否取胜,也是个未知数。”
“目前,国内轻卡同质化状况严重,国内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无论是日系、欧系还是中外合资产品已屡见不鲜,各厂家竞争风暴越演越烈,中国重汽无论是与曼,还是大众,亮点已不足凸显。”
“江铃轻卡的市场表现,极大的证明了国内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特点,如果重汽与曼的合资轻卡在价格方面没有优势,那到底会有多少人为之买单?”
上面的说法不无道理。中国重汽,又该从哪里打开一个缺口,从现有轻卡宿将中抢夺一块阵地呢?
答案是中高端轻卡。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竞争对手对重汽的“不屑一顾”,中国重汽总经理蔡东把重汽HOWO轻卡定位在中高端:“尽管目前低端车市场份额最大,中国重汽仍然决定做中高端轻卡。”
说到对卡车市场的了解,说到如何用创新的技术引领行业发展,获得先机,蔡东可谓是有“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的能力。
“重汽将使用品牌分工和区域市场定位的方式,来组合利用现有的资源。HOWO轻卡要覆盖国内轻卡的中端、中高端和高端市场。但我们不做低档车。”蔡东这样描述中国重汽的豪沃轻卡战略。
事实证明,中国重汽豪沃轻卡从中高端市场进入的做法,在轻卡市场硬是撕开一个口子,成功取得了一席之地。
2012年,中国重汽轻卡进入市场时,行业内还是不屑一顾;
2013年,整体轻卡市场向中、高端切换趋势明显。当年,中国重汽轻卡销量突破万辆,同比增长7成,这时,中国重汽轻卡已经“小荷才露尖尖角”;
2014年,中国轻卡市场低端车下滑约25%,中高端轻卡市场继续逆势上扬。借助于定位中高端的正确战略,当年中国重汽销售轻卡2万多辆,又是同比增长7成。此时,已经有人称中国重汽是轻卡市场的“黑马”。
2015年,中国重汽的轻卡销量超过5万多辆,同比增长一倍还要多,正式跻身轻卡主流企业。中国重汽轻卡发展速度之快,引起了行业高度关注。
2016年,中国重汽销售轻卡7.5万辆,位居轻卡行业第六,占到重汽总销量的近4成,成为中国重汽销量突破20万辆的重要支柱。此时的中国重汽轻卡,已经可以说是“做成了”。
此时,对中国重汽做轻卡的肯定的声音又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袭来,下面这些都是2016年的媒体报道标题:
《中国重汽轻卡部 2015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作为轻卡新军 HOWO轻卡凭啥卖得这么火? 》
《连续3年高速增长 HOWO轻卡做了哪些努力?》
《逆势上扬之后 中国重汽轻卡再定10万目标》
《转型升级 引领未来 中国重汽轻卡逆势上扬》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许正是因为中国重汽的策略正确,才能使中国重汽在整个轻卡市场连年下滑的不利宏观态势下,保持着自身快速(不可思议)增长的态势。
徐向阳:杀出一条血路
中国重汽轻卡进入市场的战略正确,不过,每一仗要怎么打,却又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
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执行总监、轻卡事业部总经理徐向阳
如今,当大家看到中国重汽轻卡连年高速增长的靓丽业绩,又有谁知道这每一点进步,每个订单背后的来之不易呢?
笔者曾参加过中国重汽轻卡2015商务年会,当听到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执行总监、轻卡事业部总经理徐向阳介绍HOWO轻卡如何打开市场时,颇为感动。
中国重汽轻卡付出了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努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从老牌轻卡企业中抢到份额。
轻卡市场,众所周知,早就是红海不是蓝海。主流轻卡企业各个都是身怀绝技,庆铃、江铃等在中高端市场有着绝对的品牌影响力、福田、江淮更是实力雄厚。一个新进入者要想在这个成熟市场上,从现有轻卡巨头中抢奶酪,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重汽在激烈的轻卡市场角逐中,是如何拼抢得分的呢?
“采取正确的市场策略,聚焦细分市场,在快递物流、蔬菜水果和杂货运输市场都取得了较大突破。”、“中国重汽以满足用户收益最大化为已任,深入挖掘一线用户需求,提升产品配置,以更好地贴合市场需求。”
徐向阳的这些话,听起来也许都是轻松的,不过,具体做起来,每条都凝结着心血和汗水。
徐向阳列举了中国重汽轻卡打开市场的种种办法。方得网这里列举其中的一个:重汽轻卡销售人员经常半夜去果蔬批发市场找用户,很多轻卡用户都是半夜把蔬菜水果拉到批发市场,等待餐馆等客户凌晨过来批发购买。在等待客户到来的这个时间段,轻卡用户都无所事事,这时侯去给轻卡用户介绍新车,用户才有时间听。
半夜去的好处就是没人跟你竞争,用户有大把的时间听你讲解;坏处显而易见,那就是深更半夜,尤其是后半夜,都需要“泡”在市场。而且,这种工作还不是心血来潮,需要日复一日地去争取客户。
笔者也曾经跟重汽福建海西公司一名轻卡经销商交谈过,他的经验就是吃苦耐劳,比其他任何轻卡品牌都要努力和用心。笔者想说,中国重汽轻卡部队,的确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部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重汽轻卡展现给众人靓丽的成绩单背后,又饱含着多少的汗水甚至是泪水呢?
结束语:
“心想事成”,说起来是这样轻松快乐;事情成功后,也是无比的喜悦和幸福。不过,就是从“心想”到“事成”,却往往充满了艰辛;也许需要面对大量的质疑;也许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也许需要殚精竭虑,不断研究市场,分析用户。
从心想到事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充满着艰难和困苦。这个实现的过程,需要持续改进,不断打磨产品;需要夜以继日地工作,需要日复一日辛勤地耕耘。
从心想到事成,这个过程往往痛苦而漫长。不过,只要不忘初心,奋力前行,即使如同中国重汽开始造轻卡时不被看好,最后不也成功实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