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市中小学生迎来新学期。开学首日,学生都要穿校服,但今年浦东新区一些学校已以短信、微群等方式通知家长:孩子可以不穿校服上学。
这些学校都是上海欧霞时装公司的客户,而这家位于川沙新镇一座村庄里的小工厂,已因生产的学生服被抽检出含有可致癌物而被立案查处并停工。记者昨天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获悉,生产不合格校服的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供货的21所学校26444套校服已暂停使用并送检。
抽查
欧霞校服4次被检不合格
上海市质监局2月7日发布了对本市的学生服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结果。报告显示,抽检的22批次产品中,有6批次不合格。其中,上海欧霞时装公司生产的一款摇粒绒冬装被检出致癌物质芳香胺,“属于质量问题严重”,已被立案查处。这是上海对学生服质量首次立案。
根据抽检报告,被抽检出含致癌物的产品,是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2012年7月生产的OUXIA摇粒绒冬装(规格型号:M 160/84A,款号OX2012005)。而含有致癌物的面料,主要是用作服装装饰用、宽约两厘米的镶条。
质监部门表示,这是由于产品面料在染整过程中使用了含有该物质的染料造成的,这类染料含有偶氮基团,对人有可致癌性,且对人体的伤害不可逆。
细心的媒体对照历史抽检记录,发现:欧霞时装有限公司并非校服抽检黑榜上的“新人”,从2009年至今,它所生产的校服已4次被检测出不合格,其中既有“使用说明不合格”,也有“pH值不合格”。
调查
上海校服合格率不足五成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何瑾馨告诉记者,不必谈“毒校服”色变。这次涉事校服所使用的偶氮染料是纺织品服装印染加工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合成染料,共有近2000个品种,其中只有130多种偶氮染料经还原会释放出指定的24种芳香胺类。
但人们还要忍不住追问:“一家3年连续抽检不合格的企业为什么会一直为浦东学校供应校服?”
据了解,上海现在20多家学生服生产厂家,九成以上是欧霞这样的小企业。在2012年三季度的抽检中,校服的合格率还不足50%。而在抽检不合格的“黑名单”上,不只是欧霞,还有其他几家厂也是常客。
上海某区的一位教育局副局长表示,没有文件规定过全市或全区中小学需要统一订购校服,以前校服多由教育部门办的“三产”企业生产,现在则多由学校自行决定,教育局只负责核价。对于质量问题,基本只靠质监部门抽检。学校和教育局对服装质量是外行,对于质监部门在网上挂出的不合格名单,关注不多,监管更少。
在上海,学生校服费用是列在学校代办服务性收费项目中的,由物价部门对校服的最高价格做出限定。中心城区的高中学校自制校服的,每套不能超过250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制校服的,通常夏季校服每套50元,冬季校服为150元左右。不少老师和家长都表示,在上海,这样的价格偏低,可能导致大厂家嫌利润低不愿做、愿意做的厂家偷工减料等现象。同样在上海,一些民办的“贵族”学校、国际学校内,校服往往包括从外套到袜子、帽子等诸多品种,费用上千元。
检查
21所学校采购“毒校服”
“毒校服”消息让上海不少学生家长心头蒙上阴霾。
“以前只觉得校服面料差,不好看,没想到还不安全!”一位浦东新区的初中生家长这样说。
上海市教委、浦东教育局等部门一直未对媒体采访要求做出正面回应,但在其官方微博上陆续做出回应。市教委首先承诺将通过“上海教育督察短信平台”,把质监局的抽查结果告知各学校,以提醒各校在校服采购过程中注意选购质量合格的产品。随后又紧急发布通知,要求各区县教育局加强校服采购质量监督管理,各学校“绝不能采购已被抽检出不合格的校服产品”,对已采购不合格校服产品的,限令各区县教育局在2月20日12时前汇总、上报相关情况,并由相关学校向企业进行交涉,以依法维护学校及学生的合法权益。
在家长们的强烈呼吁下,18日凌晨,浦东教育局也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布了2012年在欧霞公司采购学生服的21所中小学的名单。据悉,浦东教育局已要求21所学校通知学生停穿学生服,将组织统一送检。
排查
网友呼吁全国都要查
“问题校服事件”令上海不少市民感到震惊,更凸显校服安全问题迫在眉睫。近年来,有关强制购买校服,高价买低质校服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网友认为:校服甚至成为学校领导权力寻租的工具。网友V5水哥发表评论:上海学生校服检出致癌物,希望全国都查一查!
上海质监部门表示将抓紧在一般服装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建立针对校服的更严格的地方标准。中国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劳凯声呼吁:各地都应该尽快出台校服准入标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按照目前来看,校服生产企业无准入门槛,学校即便精挑细选,但并没有专业的知识对校服的质量进行检验;教育部门虽然发文要求各个学校注重校服质量,质监部门也对校服进行抽样检测,但仍然无法让校服安全。应该尽快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治理机制,才能够将不合格的校园产品彻底拒之门外。
综合人民日报 新华社 央广新闻 X062
评论 校服采购 谁说了算?
“问题校服”有了初步的回答,但事件带来的反思远未结束。一家屡登质检“黑榜”的“问题企业”为何能成为多所学校的供货商?校服采购到底谁说了算?能否形成校服监管的长效机制,让“问题校服”再没有可乘之机?
记者了解到,目前校服基本处于自行采购的“大分散”格局。而从事校服生产的企业良莠不齐,有大型国企,也有私人作坊。校服设计和各个学校的定位、个性有关,一般都是由学校和企业洽谈。
2011年,上海市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校服质量问题,并联合质监部门专门发文,要求加强全市中小学生校服质量监督管理,要求“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严把产品进货质量关。应选择质量保证体系健全、产品质量优良、企业信誉较好的合法企业作为产品供货企业”。但由于校服生产企业准入门槛低、质量标准不明、采购过程不公开,里面不乏关系户、偷工减料等猫腻。对于不少拥有自主选择权的学校来说,如何选择可靠的“合法企业”作为供货商,也是难题。同时,相关部门监管不严、职责不明,各部门间协调机制尚不完善,造成了监管漏洞。
针对目前校服采购多是学校“自己说了算”的问题,上海将研究区县和学校相结合的相对集中采购模式,并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订货过程对学生和家长充分公开。“只有整个过程更公开、更透明,充分接受监督,才能杜绝腐败和不负责任的现象,确保校服安全。”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说。
采访中,也有几位校长向记者表示,目前上海对中小学生校服价格有严格限定,“夏季学生服(校服)只有五六十元一套,冬季的学生服(校服)不能超过150元一套。这个标准下要买到高质量的校服,确实有点捉襟见肘。”出于对利润的追求,部分厂家就会出现偷工减料等现象。
从多地学生营养餐安全事件频发,到“问题校服”的曝光,校园质量安全总是令人担忧。尽管此次检出的“问题校服”尚未流入校园,但我们不能侥幸,如果监管长期缺位或是不到位,如果标准长期缺失或是滞后,如果过程缺乏应有的公开和透明,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带来的信任危机和不安全感又将如何弥补?新学期刚刚开始,希望“问题校服”能够警醒更多的地方政府和学校,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共同为孩子构建一个安全无忧的校园。
据光明日报 X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