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工商曝光汽车消费领域典型案例
售后、合同最让买车人不爽
记者李婷 通讯员胡国斌 史伟国 刘尚坤
经过半年的摸底调查后,汉阳区消费者协会昨天首次发布《汽车消费调查报告及汽车消费典型案例》。调查显示,今年以来,汽车消费领域的侵权行为日益严重,且消费者频遇维权难关。其中,汽车售后、购车合同成为消费者投诉最集中的领域,汽车质量投诉有所下降。
【缘起】
今年5月,消费者刘先生购买一辆奔驰车,交付购车全款52万元。次日,刘先生办上牌手续时又交纳了购置税以及保险和车船税5.6万余元。当他将新车开回宜昌车管所申请注册时,却被告知该车“产品公告”已于2012年4月20日到期,不予注册。(注:国家发改委为整顿和规范车辆生产秩序,要求在新车出厂前,由厂家统一递交申请,审核车辆改动变化、生产厂家资质变动等信息。审核后,每一批车会得到一份合格证明,也即是产品公告,相当于“身份证”,一般有效期为1~2年。)
新车不能上路,只能在家“趴着”。在之后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刘先生多次找到商家、工商和汉阳消协进行调解和听证都没有结果。无奈之下,他将商家告上法庭。该案目前仍在审理中。
【调查】
售后、合同投诉占比过半
在上述投诉的“引发”下,汉阳消协对汉阳辖区以及全市汽车消费市场进行专项调查。此次调查涉及42个品牌车辆,调查范围包括汽车销售、维修、金融服务等各个方面,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200份。
调查结果显示,在汽车销售环节,消费者的不满主要针对加价提车、强行搭售、购买汽车成交价与开具的发票金额不符合、交车时间与购车时间及承诺不一致、夸大汽车质量、功能,以及购车格式合同存在免除经营者责任。
在汽车维修环节,消费者的不满主要针对同一故障反复修理无法排除、使用说明书与实际配备不符、易耗配件不保修、4S店收费过高、刻意缩短厂家制定的保修周期等。
在车辆保险环节,消费者的不满主要针对车险合同存在权利、义务不对称的现象、保费按新车标的收取,而理赔却以折价计值、中途退保未按规定的金额计算、赔付速度过慢、流程过长、频繁使用电话营销,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正常生活,滥用、泄露投保人、被保险人的个人信息。
另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12月12日,全市12315指挥中心共受理汽车消费各类诉求(咨询、申诉和举报)共4094件,同比增长近10%,其中汽车消费诉求较多的售后服务1344件,同比增长27%,合同投诉899件,同比增长120%,质量投诉732件,同比下降22%。调查结果与投诉量均显示出,汽车消费领域的侵权行为已渗透到汽车消费的各个环节。
【建言】
设立专业机构帮买车人维权
汉阳消协相关负责人认为,针对目前情况,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出台我国汽车消费领域的法律法规及“三包”规定,设立汽车消费专业维权机构,做到汽车消费维权工作的专业化,解决汽车消费纠纷鉴定难、责任认定难、消费者维权难等问题。同时,呼吁汽车生产商要提高产品质量,严把产品质量关;汽车经销商要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诚信经营意识。而广大消费者遇到侵权行为时要保留证据,及时维权。
【案例】
案例一:新车却有二手漆案例二:私自提高车贷手续费案例三:车险“平安”变“民安”案例四:上牌收费超标3倍案例五:新车“失控”致重大事故
买台新车回家不仅是方不方便的问题,还关乎到人身安全。但郑先生购买的一款新车才开一个月,行驶途中频频突然熄火,经4S店修理仍未修好,最后竟酿成重大车祸。
昨天,汉阳工商部门曝光了汽车消费领域的典型案例,涉及到汽车销售、维修、上牌等各个环节。
案例一:新车却有二手漆
2012年3月,消费者汪先生在汉阳购买一辆黑色奥迪越野车,花费80余万元。3月28日,公司老板在开车回家时右后轮上方被擦伤了,露出了白、灰、红、黄颜色的多种底漆。送修时,修车师傅告知该车是重新上过油漆的翻新车。
工商人员调查时,4S店销售及维修人员也不能做出合理解释,只能分析可能是运输环节出现了问题,但坚称车辆没有在店维修。
经过多次调解,4S店最后同意为车主换了一辆同样价位和型号的新车。
案例二:私自提高车贷手续费
2012年9月,消费者叶女士在汉阳交了1万元定金购车,商家在合同上写明需收取银行12%的车贷手续费,但是等叶女士到银行后,却发现只需4.5%的车贷手续费,两者相差约4500元。
经协调,商家表示愿意返还3000元作为补贴,但叶女士最后还是选择了一次性付清全部车款。
案例三:车险“平安”变“民安”
2012年10月,消费者胡先生与汽车销售商签订10万元购车协议,并委托车商代买车险。在挑选车险商时,胡先生看到车行里其他人的购车协议上购买的车险是自己不太熟悉的“民安”车险,于是专门要求在购车协议上写明代买自己熟悉的“平安”车险。
过了两天,胡先生到车商处交纳车款时,却发现车商给自己代买的车险仍是“民安”车险,胡先生找到车商理论却没有结果。
经工商协调,因为车险已经购买,退换手续复杂,胡先生接受了车商的导航仪半价和免费保养共近2000元的补偿。
案例四:上牌收费超标3倍
2012年1月,消费者程先生分期付款48900元购买一台车,之后,商家要强制收取500元为其代办上牌,程先生要求自己办理上牌,商家却以各种理由不将办理牌照的资料给他。程先生要求商家要么按照125元的正常上牌标准收费代办,要么将办理牌照的资料给自己办理。最后,在程先生的坚持下,商家还是将办理牌照的资料给了程先生。
案例五:新车“失控”致重大事故
2011年7月29日,消费者郑先生在湖北购买一台SIDI新君威轿车,新车购买一个多月后多次出现行驶中熄火故障。9月26日,经4S店维修仍未解决问题。12月6日,郑先生驾此车在东湖环湖路转弯时,方向盘和刹车均失灵,造成重大事故。此后2012年,郑先生先后与厂家及经销商协商3个月,要求退还购车款,并赔偿其他损失,对方却均以各种理由推卸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