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_徐卓君北京报道摄影_孙海
酒鬼酒被媒体曝出塑化剂DBP含量超标后,中国酒协随后发布的声明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这份声明称,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最高2.32mg/kg,最低0.495mg/kg,平均0.537mg/kg。
整个白酒行业的多米诺骨牌齐齐倒下。在之后的6个交易日内,在A股上市的白酒企业的市值蒸发了470亿。
生殖毒性甚于致癌
塑化剂被添加到塑料制品中,增加它柔韧度和可塑性。几乎所有的PVC塑料制品都含有塑化剂—玩具、拖鞋、桌布、浴帘、乳胶漆、洗发水、口红、面霜、食品包装袋中都有它的身影。
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更是因其价格低廉、性能全面,在中国塑化剂市场消费品种结构中,占据市场消费总量的85%。
酒鬼酒中检测出的DEHP、DBP、DIBP三种塑化剂,台湾塑化剂风波中被曝出添加到饮料中的DEHP,都是最常见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
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被公认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塑化剂有慢性毒性,动物实验证明它有生殖毒性,致癌性在学术界有一些争议。”复旦[微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告诉《南都周刊》记者。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1982年的研究发现,老鼠长期高剂量食用塑化剂DEHP,会引发肝癌。但如果将老鼠的致癌量数据用于人类,相当于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227g塑化剂,这是一个极大的剂量。
因此,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DEHP评定为2B级致癌物—可能的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而其他两种在白酒中被检测出的塑化剂DBP、DIBP都没有被列入致癌物名单。
与致癌性相比,塑化剂的生殖毒性更为学界所公认。欧盟化学品管理署已明确把塑化剂DBP列入高关注物质来管理,这类物质的标准是具有高生殖毒性。
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可干扰内分泌系统,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干扰雄激素合成。在动物实验中,有一种“邻苯二甲酸酯综合征(phthalatesyndrome)”,专指喂食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特别是DEHP、DBP后,雄性动物表现出生殖系统畸形,包括附睾发育不全、尿道下裂、输精管、精囊、前列腺异常和乳头残留等。
现有的研究只能证明,塑化剂会在实验动物身上,引起较严重的生殖系统疾病。但并没有太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能证明塑化剂引起了成年人的严重健康问题,可以确定的只有DEHP可能造成成年男性精子质量的降低。
但孕妇和儿童应该更留意塑化剂的危害,2005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针对男性婴儿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孕妇产前暴露于一定浓度的塑化剂环境中,可能导致男性婴儿的生殖系统畸形,包括阴茎短小、睾丸发育不全。
“虽然人群中没有足够的资料来证明(塑化剂的生殖毒性),但也足够引起我们的警惕。”厉曙光说。
塑化剂迁移
正是考虑到塑化剂潜在的健康危害,欧盟于1999年就开始在某些塑料产品中限制DEHP、DBP、DIBP等六种塑化剂的使用,美国也从2009年起禁止这6种塑化剂在玩具和儿童护理品中的应用。
在台湾2011年曝出塑化剂风波后,中国卫生部紧急把塑化剂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黑名单中。
食品中禁止添加塑化剂,并不意味着食品中不含塑化剂。
“塑化剂和塑料不是共价结合的稳定形式(化学结合),它是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的不稳定形式(物理结合),它容易逃逸出来。”中国农业大学[微博]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
食品在运输、生产、包装等多个环节都有可能与塑料制品发生大面积接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温度的变化,塑化剂会慢慢从塑料制品中逸出,特别是在高温情况下更易向牛奶、肉类等含油脂性食品中迁移。
中国酒协早在2011年6月就获知白酒产品中含有塑化剂,酒协称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最高2.32mg/kg,最低0.495mg/kg,平均0.537mg/kg。
酒协的声明中解释,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属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酒泵进出乳胶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内盖、成品酒塑料袋包装、成品酒塑料瓶包装、成品酒塑料桶包装等。
白酒塑化剂风波后,酒鬼酒公司自查,表示已锁定可能肇事的三大元凶,一是自动包装线上的小塑料管,二是塑料瓶塞,三是去年包装车间整修时,临时使用过的塑料输酒管。
事实上,溶进白酒产品塑化剂最高值是酒泵进出乳胶管,目前所有白酒企业都在使用该设备。每10米乳胶管可在白酒中增加塑化剂含量0.1mg/kg,有的企业用一次酒泵(50米乳胶管),还有的企业多达4~5次。
厉曙光教授持相同观点,“酿酒的过程有问题,酒在酿造运输过程中肯定和塑料容器和管道接触了。人为添加看起来不太可能,因为没有这个必要,酒和饮料不一样,不需要加塑化剂来增加口感。”
根据厉曙光教授的说法,影响塑化剂迁移有两大因素—温度和脂溶性,而酒精正好是脂溶性的有机溶剂,因此在酒精中,塑化剂更容易迁移。
考虑到塑化剂的“迁移”功能,各国都制定了食品接触材料中允许使用的塑化剂的具体种类和迁移限量。
这次在酒鬼酒中检出的三种塑化剂DEHP、DBP、DIBP都是被中国允许接触食品的塑化剂,但卫生部规定了DBP和DEHP的最大残留量,分别是0.3mg/kg和1.5mg/kg,和欧盟的标准一致,卫生部没有规定DIBP的残留量。
当前没有关于塑化剂最大耐受量的官方数据,欧洲食品安全机构给出的DBP的最大耐受量0.01mg/kg/d,DEHP是0.05mg/kg/d,以一个60kg体重的成人计算,每天最多可以摄入0.6mgDBP,3mgDEHP。
“以这次酒鬼酒中含有的塑化剂计算,一个60kg的人每天喝2斤酒,才会超标,”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说,“对消费者而言,量效分析可以消除恐慌,但对生产者而言,要用更严格的标准来减小风险。”
无处躲藏
不只白酒,塑化剂无处不在。
厉曙光教授从事塑化剂研究超过16年,他在2002年采集了不同品牌的大豆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散装豆油、固体起酥油。检测发现,多个品牌的食用油中都含有塑化剂DBP。食用油中检出的塑化剂,正是来自于塑料容器,没有用塑料桶装的散装豆油和固体起酥油没有检出塑化剂。
2011年他又对瓶装饮料中的塑化剂含量进行了测定,在市售49种不同品牌的塑料瓶装饮料中,DBP和DEHP的检出率高达98%和100%,好在含量不算高,没有超过卫生部规定的最大残留量。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的副教授柳春红,2010年采集了56袋方便面、25袋方便米线进行塑化剂检测,发现DBP、DEHP的检出率都超过50%,方便面的调味包中DBP和DEHP的最高含量分别为59.38mg/kg和172.15mg/kg,是本次酒鬼酒中检测出的塑化剂含量的50倍以上。
广东省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红河的调查结果更让人触目惊心,他的一项研究随机抽取了市场上485份食物样品,塑化剂检出率高达53.2%,塑料袋装火腿肠DBP含量为3.60~37.13mg/kg,DEHP含量为1.24~217.13mg/kg;塑料袋装蔬菜和瓜果类DBP含量为0.88~28.7mg/kg,DEHP含量为1.56~103.7mg/kg。
农田土壤的塑化剂污染也相当严重。中国23个耕地土壤中的塑化剂调查分析显示,各地土壤均受到污染,浓度为0.89~10.03mg/kg。
受害最大的当然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张蕴晖根据1994年至2003年间国内文献资料,估算了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人塑化剂DBP的摄入状况,总摄入量为0.0148mg/kg/d,已超过欧洲食品安全机构推荐的DBP的最大耐受量。
这说明,即使一个成年人并没有每天喝2斤酒,他仍然会有塑化剂超标的风险。因为除了白酒,食用油、袋装食品和培育作物的土壤,甚至空气,都有机会让人摄入塑化剂,而这个数量极有可能会超过人体的最大耐受量。
“中国就是塑化剂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你没有办法躲避,到处都是,不仅仅是白酒”,朱毅说,“应该调整战略,减少生产有毒的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用低毒的柠檬酸脂类塑化剂进行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