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家知名纺织品牌 消极回应供应商污染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恰逢换季,各大鞋服品牌在国庆长假中再一次迎来销售井喷,然而在消费者追逐时尚的背后,纺织行业的供应链污染仍未停止对环境的侵蚀。
10月8日长假刚过,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和南京绿石五家环保组织在北京联合发布第二期绿色选择纺织业调研报告,公开了49家纺织企业及其原料供应商在中国的环境表现,指出一批大型服装品牌对其在华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存在重大缺陷。
据透露,49家企业中,有47家在华供应商被环保组织查出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违法问题。面对质询,有19家没有作出任何回应。这19家企业中,不乏阿玛尼、梅西百货、Calvin Klein、家乐福、迪士尼等超级品牌和世界一级的百货公司。
环保组织呼吁,通过报告的发布,希望品牌和零售商能利用信息公开,推动供应链减排。消费者则关注服装品牌和零售商的环境表现,以购物的绿色选择表达愿望,为纺织品牌改进供应链环境管理提供动力。
22家名牌企业表现负面
村民指着远处一直在排放的烟囱说,“每天都有臭臭的味道”,“味道重的时候,很多孩子会流鼻血,会头晕”。村民卢小姐展示她拍摄的图片,“一到下雨天就往河里面排黑水,有一次排到整个河都是黑的”……
今年9月,环保组织的志愿者来到绍兴市斗门镇唐头村,当地的庆茂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的废水废气处理依然遭到居民投诉。
庆茂纺织印染公司是英国最大的跨国商业零售集团玛莎百货在华供应商之一。今年4月9日,自然之友等5家环保组织发布了《为时尚清污》调研报告,披露了包括玛莎百货在内的47家的在华供应商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
面对环保组织的质疑,玛莎百货一再回避和敷衍。“玛莎百货一面用所谓‘零废弃’和‘碳中和’等概念去装点自己的表现,一面任由供应链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滚滚排放,造成对环境和社区的损害。”环保组织说。
选择沉默的不仅玛莎百货。上述五家环保组织于今年4月开始与49家中外服装品牌展开对话,询问其是否了解包括染整(印染、整理)供应商在内的供应链在中国的环境表现。此后,30家企业与环保组织进行了沟通。9月25日,环保组织再次致信49家纺织品牌企业。
“截至2012年10月7日,17家企业对此进行了回复。其中,H&M、NIKE、溢达、沃尔玛、李维斯、阿迪达斯、巴宝莉、Gap等17家品牌总体表现积极;Lafuma、Target、乐购、Zara、优衣库、彪马等10家表现一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有22家表现负面,其中19家没有作出任何回应,3家则仅作出了敷衍回应。
据环保组织透露,19家不予回应的企业中,包括迪士尼、Polo Ralph Lauren、361度、Kappa、安踏、梅西百货、阿玛尼、Calvin Klein、家乐福等商家和品牌。
环保组织认为,这些供应商管理上的缺失,客观上促使污染企业降低环境成本去赢得订单,最终损害的是中国的环境和社区百姓的健康。
纺织废水排放位居第三
为什么这次纺织业的龙头成为环保组织关注的焦点?这与中国纺织业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变化密不可分。
环保组织的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大型国际品牌和零售商开始将其订单从中国转出的报道陆续出现。但我国纺织出口份额的下降,主要是集中在成衣加工环节,而在以印染、整理为主的纺织原材料加工环节,中国仍占据世界最主要地位。由于中国相对其它纺织业加工出口国家具有多重比较优势,预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仍将是纺织材料加工生产的世界工厂。
“中国所失去的,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成衣加工环节,这个环节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而水耗、能耗低,污染排放量少;中国所得到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染整环节,这个环节难以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水耗、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很大。”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2010年,纺织废水排放量达到24.55亿吨,在当年统计的39个工业行业中位于第三位,占重点调查统计企业废水排放量的11.6%。COD排放量约为30.06万吨,污染贡献率占8.2%。氨氮排放量1.74万吨,占重点调查统计企业氨氮排放量的7.1%。
目前,纺织业污染减排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中央和地方政府、公众和纺织工业协会等机构,都在努力加强环境监管,促进纺织企业节能减排。多数纺织品牌和大型零售商也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采购政策。
然而,专家指出,大型品牌的供应链环境管理,还停留在一级供应商,也就是成衣工厂,而对污染最重的材料供应商的环境表现,则了解有限,有些甚至不清楚这些供应商是谁。可持续纺织所存在这一致命盲点,客观上为染整企业降低环境标准以赢得订单提供了向下的动力。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广东作为染整业大省,治理纺织业污染一直是污染减排的重点之一。据统计,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5省的染整废水总量约占全国染整废水排放总量的90%。
而本次环保组织的调研报告中,惠州新惠通针织制衣有限公司、惠州市佳誉制衣厂、广州市互太纺织印染(番禺)有限公司中山市合兴织造印染厂、东莞市冠翔服装有限公司等十多家染整厂作为知名品牌的供应商榜上有名。
来自广东的供应商大多都被省市环保部门行政罚过款,甚至挂牌督办或评为红黄牌环保信用警示企业。
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环保法专家游成龙表示,按照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是“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而供应商的工厂并不是这些品牌的公司建的,这些品牌如果没有股份,从法律上来看,目前还难以对其直接问责。
然而,“在整个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链条中,是品牌所有的公司获得了最大的利润,从经济和社会伦理的角度,作为产业链条的主导者,他们享有最大的经济利益,也无疑要对这条由其控制的工业污染链条负上最大的责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唐昊指出。
专家们也认为,全球产业分工不应成为资本肆意逃避责任的产物,例如影响产品制造的原图设计和运营理念就是企业自身的主体责任,不能往供应商和上下游去推导。
游成龙建议,这时候环保组织可以发挥作用,一是敦促这些大型品牌向供应商施压整改,可以把环境规范的条款写入与供应商的代工合同中;二是将污染信息让更多消费者知道,呼吁他们“用脚投票”做出绿色的购物选择;三是被供应商污染损害的群众,不管厂方的排放超不超标,只要造成污染损害,按照我国法律,都可以向当地环保部门进行投诉,由其调解赔偿解决,或者进行民事诉讼索赔维权。
省环保部门也计划,对印染等行业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动我省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今年,要淘汰小印染1.76亿米,“十二五”时期,要坚决完成淘汰小小印染4.5亿米的目标任务,大幅度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