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勾兑醋、勾兑酱油到勾兑骨头汤、勾兑豆浆,食品领域的各类“勾兑门”去年以来接连上演。而如今,食用酒精勾兑的争议又将一家知名白酒企业——古井贡酒推到了风口浪尖。
业内人士指出,“勾兑”在白酒等食品饮料生产过程中是一道常用工艺,只要符合相关标准便没有安全危害。但相对于“勾兑”本身,消费者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知情权。
食品“勾兑门”屡次上演
近日,古井贡酒承认其部分低端产品为食用酒精勾兑而成,这则消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事情源于古井贡酒在其2012年半年报中披露,从安徽瑞福祥食品有限公司以市场价格采购酒精4551.49万元,这项数据将古井贡酒的部分酒品是由酒精勾兑而成的事实“大白于天下”。
自去年以来,食品行业特别是发酵食品领域的“勾兑”事件层出不穷。从勾兑醋、勾兑酱油到勾兑骨头汤、勾兑豆浆、勾兑白酒……“勾兑门”囊括了调味品和饮料等“舌尖上”的美味。
业内人士坦言,勾兑在饮料和调料行业内早已“人尽皆知”,被蒙在鼓里的只是普通消费者。的确,这些“勾兑门”至今并未酿成真正的食品安全事故,它拷问的却是食品企业的诚信和消费者的知情权。
既不违规为何遮遮掩掩?
白酒专家肖竹青表示,勾兑是白酒行业普遍采用的制作工艺,并不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此前,多位食品专家也表示,勾兑醋是以酿造食醋为主体,只要按标准添加,不存在安全问题。
勾兑既然是被允许的,为何企业要遮遮掩掩?
“现在消费者对勾兑的认知还比较少,企业要是直接说产品是勾兑的,就会掉价。”中国农业大学(微博)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籍保平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促使企业频频使用“勾兑术”的原因除了产能不足外,更关键的是企业想压缩生产成本。无论是醋、酱油还是白酒,和传统的酿造工艺相比,用勾兑调制的方法,时间和资金成本都会大大降低。
莫让“勾兑”毁了企业信誉
业内人士指出,从相关标准看,“勾兑”没有违规。对于“勾兑”的做法,消费者首先不满的是企业“遮掩”甚至“过度宣传”的行为。
从已经发生的这些“勾兑”事件可以看出,相关企业似乎形成了一致默契,即对勾兑“用而不宣”。而一旦爆出勾兑事实,企业又堂而皇之地拿行业标准说事儿。
比如,古井贡酒此前在其广告宣传片中也近乎完美地展示了其年份原浆酒的酿造过程,其很多酒品中也都含有“原浆”字样,这引发了不少消费者对其宣传的质疑。
网友“李睿-野笛无腔”表示,当“勾兑门”引爆后,一句“符合国标”“行规如此”,已经无法赢回消费者的心。
(据新华社、北京晚报等报道)
●点评 消费者知情权不能被“勾兑”
“‘勾兑’本是中性词,在消费者心目中却变了味。这一方面和企业因诸多顾忌而没有正面宣传有关;另一方面,我国的相关标准比较粗糙,没有强制要求企业在外包装上披露产品工艺明细。”肖竹青建议,勾兑不是不能说的秘密,企业应加强正面宣传,让消费者理解不同档次产品的生产工艺,从而客观地作出消费选择。
●应对 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食品安全?
目前拯救食品安全已是国之头等大事。而当务之急则是尽快完善国标,尤其是严格细化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有了标准,不妨学日本在《消费者保护基本法》中明确规定:“消费者有向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完备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利的司法和行政系统的权利”。
这个权利很重要,意味着如果发生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责任首先是在政府。在我国通过法律法规确立“食品问题上出了问题首先是政府的过失”的理念,既能防止职能部门在出事前玩忽职守,也能防止上级政府在出事后惩罚不法商人转移公众视线从而推卸责任的做法。
●链接 “勾兑”那些事……
勾兑酒
勾兑酒行话讲叫“三精一水”,酒精+香精+糖精+水。其中酒精部分有两种,粮食酿造酒精和高纯度的化工产食用酒精。化工产酒精成本自然就低了。两种酒精主要的区分是香味不同,粮食酿造的酒精含芳香性物质。
骨汤门
去年7月下旬,味千拉面被曝出所宣传的“熬制骨汤”拉面汤底,实际为浓缩料冲制。其汤底所开具的中国农业大学营养鉴定,也被指张冠李戴,涉嫌虚假宣传。
勾兑醋
去年8月初,时任山西醋产业协会副会长、金醋公司总裁王建忠称,山西老陈醋95%为勾兑,并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此言一出,立即引起消费者和山西醋协剧烈反应。虽然王建忠之后表示媒体曲解其谈话,但辞去醋协副会长等一系列举动,充分地显示出,醋是否勾兑,不是简单说说就可以。
化学酱油
香港媒体曾报道,市面中发现“配制酱油”,只要将砂糖、精盐、味精、酵母抽取物、水解植物蛋白质等调味料及化合物混在一起,就可生产出难以分辨的“化学酱油”。该消息被网络广为转载,并迅速扩展为“化学酱油致癌”等一系列话题。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