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青岛频道8月27日讯 临近中秋,月饼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生产销售旺季。然而,包裹在精美外衣下的月饼是否能让人吃的放心?生产加工过程能否经得起采访镜头的检验? 8月13日,环球网青岛频道记者应聘到位于青岛四方区宜昌路的青岛福冈工贸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生产经营糕点、面食、冷冻食品的企业,旗下主营“笑蕾”、“丽驰”、“和道”等知名食品品牌。在担任搬运工人的近10天时间里,记者目睹了这家知名公司生产加工流程的各个环节,发现这些包装考究的品牌食品只是“看上去很美”。
实习期内没假期,干不满15天不发工资
8月13日上午,环球网青岛频道记者根据网上看到的招聘信息,来到青岛福冈工贸有限公司办公楼的人事部办公室,负责招聘工作的王经理接待了记者,他简单地询问了记者的个人信息后,介绍起公司的用工情况:“我们有一个月实习期,工资是1500元。工作时间是早上七点半到下午五点,中午可以去食堂吃饭,实习期自己花钱吃饭。”王经理告诉记者,这个季节在这里工作每天基本上都要加班,每小时加班费8元。实习期内没有调休,但是如果实习期没能干满15天,将不发放任何工资。如果实习期试用合格,工资可以涨到1700元一个月,还能调休。”
过了一会儿, 负责工厂管理工作的陶经理找到了记者,表示记者已经通过面试, “我们工厂最近生意很忙,正是缺人手的时候,你要是觉得合适,明天带着身份证、健康证、还有100元工作服押金,就可以过来上班了。”沟通后,陶经理最后要求记者第二天上午七点半来工厂上班。
工装不脏不洗,一次性头套反复用
8月14日上午7时20分,环球网青岛频道记者来到了青岛福冈工贸公司的人事部,再次见到了王经理,他让记者填写了两份表格,并交纳了100元工作服押金。记者办理了饭卡、上交健康证之后,王经理联系了陶经理,将记者带入一间办公室领取了工作服。按要求,工作服包括工作帽、头套、口罩 、手套、工装裤,但记者只领取到了两件短袖上衣和一个一次性头套。
记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发现,虽然公司负责清洗工装,但是工人往往要脏到不能穿的时候,才会送到洗衣房去洗。由于天气比较炎热,易出汗,很多工人身上都有异味。记者工作第一天,由于劳动强度比较大,汗水浸湿了一次性头套,下班之后便找到发放工作服的女士再要几副,却被告知:“咱们的头套最少也要一到两周才能换一次,你说你一天用一个,头套好好的就扔掉多可惜,连破都没破,扔了干嘛?”至此,记者才知道,一次性头套并非只使用一次。
消毒池成摆设,工人消毒走过场
在更衣室换完衣服,首先要经过消毒间和吹风室才能进入生产加工车间。根据消毒间的图示,记者了解到,整个消毒过程需要先在洗手池洗手,继而再通过酒精喷洒机消毒。记者按图示要求进行消毒时发现,虽然消毒间内设备一应俱全,但是消毒池已经不能正常工作了。员工在卫生消毒过程中,也大都简而化之。记者特意在上班的时候观察员工的卫生消毒情况,发现在进入车间的18名员工中,只有3人在洗手之后喷洒酒精,勉强完成消毒步骤,有10名员工只是简单用水淋一下手,甚至有5名员工连手都没洗就直接进入工作车间。
在与员工的交谈过程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员工对消毒过程表现得满不在乎。“不用那么认真,没有人管这个。”其中一位同事劝导记者不用太较真。
经过消毒室,就来到吹风室。吹风室的功能是将工人身上的头发和细小的异物吹落。但记者发现,吹风室的机器时常关闭,或者有员工刻意将吹风室两侧的大门打开,导致吹风室不能工作。记者询问原因,一位员工告诉记者,关掉机器是工人们嫌风力太强,动静太大,大家都认为带上头套已经足够防止头发掉落在食品中了,不需要再吹风。
通过吹风室以后,还有一个二次更衣、消毒室,但记者发现几乎没有人在这里进行二次更衣,酒精消毒器也已经不能使用。有工人告诉记者:“这里从来没人用。”
打喷嚏不戴口罩 干燥剂散落一地
经过三重消毒程序之后,环球网青岛频道记者根据之前陶经理的安排,来到月饼的包装车间,在包装车间记者看到,现场共有三台包装机器在包装月饼,每个机器有7至8名员工进行操作,一名组长负责操作包装机,两名女工负责用小棍分拣流水线上发过来的月饼,一名女工负责检查每个包装袋是否有漏气现象,两名工人负责将包装好的月饼装到中转箱内,还有一名员工负责将中转箱内的月饼送往一楼仓库,或者送往三楼的月饼外包装车间。
记者注意到,在包装车间内,只有分拣月饼的工人佩戴了手套,其他工人只穿了工作服,戴了头套,没人佩戴口罩。车间内到处堆放着杂物,没有使用的干燥剂、塑料包装袋、胶带散落了一地。一名工人在不停打喷嚏,由于没戴口罩,只得用袖子遮掩,用袖口擦嘴后,又继续低头装月饼。
一位班长告诉记者,“你现在刚来,什么也不懂,就先帮着送货吧。这活挺辛苦的,注意自己的身体。”于是,记者正式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
工作前卫生消毒环节不尽如人意,那么食品加工环节又将是怎么样的情形呢?环球网青岛频道将就此次暗访推出连续报道,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