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质疑牵扯利益问题 管理部门表示将规范管理
本报记者 车辉
近期,围绕一档鉴宝节目是否砸错赝品的争论持续发酵,掀起了一场波及甚广的论争。这场论争的背后,则直指近年来收藏市场的种种鉴定乱象,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来监管砸向文物仿品的重锤。
被砸的是真品还是赝品 ?
北京电视台鉴宝节目《天下收藏》已开播6年,其中有“场砸赝品”环节。不少收藏人因藏品被砸而当场痛哭失声,此环节惊险刺激,吸引了不少热衷收藏的观众。
3个月前,首都博物馆展出《天下收藏》节目主持人所砸赝品。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人观看展出的部分被砸赝品碎片之后,通过微博公开称其中“大多是真品,且不乏珍品”,引来轩然大波。围绕主持人所砸藏品真伪、节目是否“找托买假”等,众多媒体纷纷刊发报道。
针对外界的质疑,《天下收藏》的制片人韩勇和节目中的“终审判官”香港永宝斋斋主翟健民的态度都很明确:“我们绝不可能砸错!”
8月21日,北京市文物局称,已经委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的4位专家,对展出的40件被砸赝品进行了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确为现代仿品。
“北京市文物局的鉴定是否合法?这些鉴定人员有一些参与了《天下收藏》节目录制,是否可以说他们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为什么不找第三方鉴定?”姚政继续质疑:“其中是否牵扯到利益问题?”
他表示,北京市财政局公布的财政决算,2009年文保费用是6.3亿元,2010年是4.8亿元,纳税人有权监督这件事情。
在姚政看来,在整个节目过程中,鉴定文物时没有使用任何专业仪器,没有任何用来定性定量的数据,“这是对文物、对历史的不尊重。他们完全可以避开眼力鉴定,结合科学仪器鉴定。否则,会有更多的文物被破坏!”
在微博上,不少网友认为,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强烈的质疑似乎更像是一种呼吁,希望全社会关注文博界的“黑幕”。
质疑者 : 砸赝品误导观众
姚政表示对这个节目的怀疑由来已久,只是一直没机会去现场。
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天下收藏》被砸赝品后,姚政带着5个懂瓷器的鉴定师去参观,一看之下大吃一惊。据其介绍,这个展览的所谓“赝品”中,很多是真的,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甚至达到国家二级文物以上的标准。到目前为止,他曾先后组织了五六批人去看展览,结论相似。
“砸赝品”是《天下收藏》栏目在国内多档鉴宝类节目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特色,同时也是招致非议最多的一点。姚政认为,这种行为其实是误导了百姓。
姚政说,高仿品是不是艺术品?毫无疑问,所有的高仿品,都应该属于艺术品。一百年后,这些东西都会成为古董。如果现代人做的瓷器,都被当做赝品砸掉的话,文化是不是也会出现断层?即便是赝品也不能砸。
姚政表示,下一步肯定要和相关部门交涉,提出诉求,“我们要求博物馆立刻停止这个展览,因为误导老百姓。此鉴定是靠眼观还是仪器?哪些专家参与了鉴定,敢不敢负法律责任?我们提出做司法鉴定。”
谁来监管鉴宝节目的重锤
8月24日下午,北京市文物局新闻处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在北京市文物鉴定方面是具有权威性的。这个机构相对于那些个人而言,它权威性应该是更强、更可信。“我们是以鉴委会的名义发布的,是专家一致的意见,目前此事没有再新的进展。”
北京市东城区一位长期关注鉴宝节目的收藏爱好者认为,自己平时就爱看鉴宝节目。“砸赝品这个环节,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诚信行为,有一定警示作用。想必节目组也是这个目的。”
记者在随机采访中,一些观众表示,收藏品的真伪,一般人不敢妄加评论,具有信息不对称性,专业门槛比较高,“砸”是一种警示,严格来讲不是最科学的方式,也不是最严峻的方式,“万一砸错了,那悔之晚矣,谁也不可能每次都不走眼,可以换种别的方式。”
“谁来监管鉴宝节目砸赝品的重锤?”姚政认为,收藏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利益,文物管理部门参与鉴宝节目制作,很难撇清其中的利益纠葛,何况目前收藏品鉴定市场本来就比较乱,一句看走眼就能撇清关系。
据了解,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拟出台电视鉴宝节目相关管理办法,目前对有关问题已经展开了研究。(本报北京8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