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综合报道】据法制日报消息,海南省有些小椰果厂生产环境让人触目惊心,监管检测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产品包装后直接销售,行业标准规定的出厂检验环节都成了“一纸空文”。
椰果,又称为椰子凝胶,是一种天然食品原料和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在生产果冻、饮料、乳制品等行业中。作为一种特色食品产业,海南省各市县都有不少椰果生产厂。
在澄迈大丰北海椰果厂隐藏在一排破旧的厂房内,周边是发臭的污水池,门前是一个很大的塑料桶,里面盛满发臭的脏水,还有大量的苍蝇在上面飞来飞去。厂房内有一中年男子叼着香烟,光着膀子在一排排发酵的椰果盘间来回走动。
生产车间内,只见几名工人正对清洗过的椰果分割和包装。在这个100多平方米的包装车间内,有3个盛满椰果凝胶的大清洗池,池子里泡满了发酵成的椰果片,上面漂着很多淡黄色的泡沫,散发着发霉的酸臭味。池子里还爬着蠕动的蟑螂和小虫子,房间里很多苍蝇飞来飞去。
在清洗池旁还有一名工人正往里面添加消毒剂,并不断用棍子搅拌着。池子旁还有一个光着膀子穿着内裤的男子,他嘴里叼着香烟,满头大汗把椰果放在案板上进行切割。一名女工人用勺子挖柠檬酸食品添加剂,放入印有QS标志的包装的塑料袋内,另一男子称重后把塑料袋直接封口包装,这样就可以直接出厂销售了。
“这些添加剂的放入量有没有规定?”面询问,女工人表示,按要求是每150公斤放入一两柠檬酸添加剂,主要是为了椰果的保鲜和储存。但实际上,天气太热,为了保存久一些,他们就用勺子多挖一些,从不按剂量要求添加的。过几天有海南定安和广东的客户来收购,销售到广东、福建等地的果冻厂、饮料厂和罐头厂。
海口市灵山镇海榆路天鹏西游记游乐城附近以及云龙镇上5家椰果厂调查,发现这些椰果厂均存在原料椰子水池苍蝇蟑螂乱飞,车间工人光膀子切割椰果、用脚踩拌块状椰果,且不经检测就装到印有QS标志包装袋出厂的情况。
根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负责起草,由国家农业部发布的《椰纤果(椰果)行业标准》中规定:椰果就是以椰子水或椰子汁(乳)为主要原料,经木醋杆菌发酵制成的一种纤维素凝胶物质,商品名为椰果、椰子纳塔、高纤椰果。对原料的要求:椰子水应具有正常的色泽,无异物,PH值应保持在4.5以下,具有正常发酵产酸的气味,无霉变浮膜,无异味。椰子汁(乳)应具有新鲜椰子汁(乳)的气味和滋味,无腐败变质,无不良气味和异味,无异物。发酵菌种木醋杆菌,使用新筛选的菌种,在投入生产前必须经过菌种鉴定和安全性评价。
对于原料椰子水的来源,澄迈大丰北海椰果厂等6家老板均称是从海南椰树集团购买,但均无法提供进货清单和检验合格的报告,且发生霉变有浮膜的椰子水依然使用,连PH值都不知是何物,更无法做检测。
针对澄迈大丰北海椰果厂的生产状况,赶到现场的澄迈县质监局的执法人员表示,经查该厂能提供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等证件,属于证照齐全的企业,这是上级部门海南省质监局组织相关专家来考察后,给颁发的证件,只要不是无证企业他们也无法查处,只能要求其对卫生情况进行整改。工商部门也仅负责检查是否办有工商营业执照。
负责海口灵山镇辖区椰果监管的美兰区质监局的执法人员称,这些椰果厂办有证照,而且椰果产业在海南属于农产品类型,这些小厂法律意识淡薄,进货渠道多样很少记录,让他们提供椰子水等原料进货清单和检验报告比较难。目前对椰果产品出厂的监管只有感官指标(色泽、外形、气味、杂质)和净含量指标(商品质量)。
其实,对于椰果食品安全最关键的两个指标是微生物含量和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但由于这两方面的设备极为缺乏,无法日常每批次都监管。这些厂家只好抽取一些样品送往海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可因为该质监所人员有限,检验周期很长,无法及时出具检验报告,就导致这两项安全监管指标处于高风险状态,包装袋上QS认证也只是个幌子。
据了解,目前,海南省办有工商营业执照和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等证照的椰果厂有48家,再加上一些无证的“黑”作坊工厂,就有五六十家,全国绝大部分的椰果都是这些厂家生产。
对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专家表示,有关部门要提高办椰果厂的门槛,减少乱发证的现象,同时加大对各椰果厂的监管力度,对于环境卫生和产品质量不达标的进行合并和关闭。只有提高行业门槛才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树立海南椰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