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6月13日电(记者 周竟 王政)浙江余姚、慈溪两地杨梅即将上市,网络上突然传出一条微博,称这两地杨梅“喷洒了膨大剂”。这条微博被大量转发,引起消费者恐慌。
浙江省农业厅紧急组织专家赴余姚、慈溪调查,并对样品进行第三方检测,结果表明两地杨梅并未喷洒膨大剂。专家表示,杨梅不具有使用膨大剂的条件。
发布这条微博的余姚男子13日向记者承认,其微博内容失实,杨梅喷洒膨大剂只是他的主观臆想,并没有进行求证,对自己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表示深深歉意。
微博传杨梅喷洒膨大剂 专家称不具有操作性
余姚、慈溪是我国杨梅著名产区,其荸荠种乌梅深受喜爱。余姚全市共有8万余亩杨梅树,年产2万多吨杨梅,梅农5万多名,年产值近2亿元。
这两地的杨梅预计6月20日左右上市,然而6月7日开始,一则关于杨梅喷洒膨大剂的消息在网上疯传。这条微博称:“今年吃杨梅要小心,现在余姚、慈溪等地的梅农已经开始给杨梅树喷洒膨大剂,只留几棵不喷给自己吃,希望媒体予以曝光,让梅农手下留情。”这位博主还在微博中“@”了当地多个媒体。
“今年的杨梅还能不能吃?”这条微博虽然很快就被删除,但由于被大量转发和被一些媒体报道,还是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
浙江省农业厅于8日组织相关专家成立调查组,赴余姚、慈溪等地进行实地调查核查、分析会商,并抽取两地6个乡镇8个生产基地的20个杨梅样品,委托部、省两家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验结果均为合格,未检出膨大剂。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主任黄国洋表示,膨大剂是一种植物激素,可用于农产品,膨大剂的使用有一定的技术和范围,不能滥用。
“一般来说,使用膨大剂会使果品品质下降、畸形,货架期缩短。杨梅树一般要15年左右才结果。余姚、慈溪的杨梅多在山上,树高山深,不具备使用膨大剂的条件。关键是,这两地杨梅本就以个头小、品质好而著称,梅农没有动力去使用膨大剂。”黄国洋说。
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戚行江表示,杨梅用膨大剂不具操作性。“膨大剂需要将整个果品浸入才能发挥作用,喷洒没有效果,而杨梅树种在山上,且杨梅一颗颗隐藏在树叶中间,梅农不可能浸泡。”
梅农:“我们的杨梅根本不需要膨大”
11日,记者赶赴余姚市杨梅主产区丈亭镇调查。只见这里的山上成片都是杨梅树,但杨梅颜色还是青的,大多只有指甲盖大小。梅农告诉记者,这个镇有两万多亩杨梅,估计还要10天左右第一批杨梅才能上市。
今年60出头的老梅农任国大种有近百亩杨梅,对喷洒膨大剂的说法,他表示有些可笑。“种了30多年杨梅,从没听过用膨大剂的。我们这里的杨梅以小而甜出名,膨大了反而不好卖了。”
当地梅农告诉记者,由于出名,他们的杨梅以往不愁销路,多是企业采购用于端午节送礼。由于面对的多是老客户,梅农们对质量很看重。“今年来了这么一个谣言,让我们很受伤。已经有一些客户打电话问情况,我都不知道怎么和他们解释。”杨梅种植大户胡海林说。
“我们都是靠杨梅生活的,要是销不出去的话,整年就白忙乎了,而且余姚杨梅的牌子也被抹黑了。我们真是有苦难言。”胡海林说。
“谣言起、农民伤”为何一再出现?
杨梅既然不可能喷洒膨大剂,微博的发布者到底是何用意?余姚警方数日侦查,找到了博主。记者13日再赴余姚,与其进行了对话。
余姚男子刘某表示,几天前他吃到父母从市场购买的杨梅,发现个头比往年大,且摆放一夜没有腐烂,怀疑杨梅被喷洒了药水。于是他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希望引来关注。
“我后来实地去梅园看了,发现本地杨梅还没熟,就知道自己错了。我为我不负责任的做法道歉。”刘某说他没有意识到一条微博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余姚农林部门表示,事件已经对品牌和梅农造成了损害。“谣言的威力太大了,尤其在公众普遍忧虑食品安全的现状下,子虚乌有的事情被传播几遍以后,大家就可能信以为真。这样的谣言不仅会毁了一个产业,毁了农民一年的付出,也会加深公众的恐慌,不利于食品领域信心的重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华说。
记者注意到,在浙江省农业厅公布检测结果后,一些网民开始自觉地抵制谣言,但是也有部分网民怀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转发和评论了微博。杨建华说,网民的态度一方面反映出网民的焦虑心理,同时也说明食品安全知识普及不到位。“膨大剂其实早就被炒作过,也被证明无害,但是这次杨梅又‘躺着中枪’,非常值得反思。”
黄国洋表示,现在许多人和媒体有监督农产品安全的意识,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很有帮助。但是,也存在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的情况,造成社会恐慌、产业受损、农民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