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执行力度是关键(第一现场)
——印度牛奶市场一瞥
本报驻印度记者 王磊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每个社区都有专门销售牛奶和奶制品的牛奶站,在记者生活的国防营小区就有一家每天仅营业几个小时的奶站。近日清晨奶站开门时,记者加入门前排起的长队中。排队的小伙子阿尼尔向记者抱怨说:“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牛奶掺假了,我也担心买到掺假的牛奶。况且我买的是散装奶,更容易出问题。可精包装的奶太贵了,买不起。”
两周前,印度食品安全与标准管理局从首都新德里抽取了71份牛奶样品进行监测,发现有50份样品存在掺假或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其中监测到的掺假物质包括水、人造蛋白及甜味剂,有的样品甚至还含有尿素和洗衣粉。随后,管理局从全国范围内抽取的1791份牛奶样品中发现,掺假或不合格样品的检出率高达69%。牛奶频频被爆出掺假,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时难免心存顾虑。
当记者询问牛奶掺假事件曝光是否会影响生意时,奶站商贩卡皮儿回答说:“虽然顾客买奶的时候,总要问一下质量,但他们最终还是要买的,销量倒也没有明显下降。”卡皮儿表示,牛奶出现质量问题,受害最大的是草根阶层,因为富人可以花高价买大品牌、精包装的牛奶,这样的牛奶安全系数高,而底层民众只能买价格低廉的牛奶。
生活在印度,能感受到牛奶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印度人喜欢喝牛奶,不仅因为在印度文化中“牛”本身就是个神圣的符号,还因为相当一部分印度人出于宗教原因是素食主义者,牛奶和豆类食品是他们摄入营养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印度各种有关食品掺假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根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出台的《2011年全球饥饿指数》报告,印度的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已达到“警报级别”。几天前,印度食品安全与标准管理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抽查食盐样品。据称,曾经的检查显示碘盐的合格率仅为71%,而印度目前约有7100万人缺碘。
去年4月,印度多个邦曾发生恶性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共有400多人中毒,起因就是食用了毒面粉。印度医疗研究委员会的调查也显示,印度约有51%的抽查食品受到农药污染,其中20%的食品有害残留物含量严重超标。最为恶劣的是去年12月发生在西孟加拉邦的假酒事件,两天内造成170余人死亡。社会各界对此都表示震惊和愤怒。
其实,印度政府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应对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2011年8月新版的《食品安全与标准法》正式实施,监管范围涵盖了加工、未加工、转基因食品,以及婴儿食品、包装饮用水、酒精饮料、口香糖等几乎所有食品类别。印度政府还增加了用于测试食品质量的地方实验室数量,并且任命了更多的食品安全官员来检查食品质量和卫生状况。
国防营小区中心市场拉锦德拉商店店主狄翁德认为,印度低收入群体的市场规模巨大,不道德的竞争导致假冒伪劣食品层出不穷,在低端市场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且这个问题在短期内并不会得到太大改善。他说:“如果有顾客投诉,监管部门就会对厂家展开调查。而厂家往往有办法私下运作,即便被媒体曝光,负面效应也会很快过去,最终不了了之。法规一直都有,关键是执行力度如何。”
(本报新德里1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