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品牌周|黄骅港跨越式发展路径

2024-05-17   中国质量万里行   李颖   点击:

  5月7日,在“510中国品牌日•能源产业品牌宣传周暨能源产业品牌建设年会(2024)”(以下简称“2024能源品牌周”)举办的“黄骅港跨越式发展路径”专题研讨会上,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黄骅港务”)生产三部副经理王宁、物流公司市场营销中心副经理郜洪峰、设备管理中心供电管理科科长刘鹏、生产三部技术设备科科长宋文亮、生产保障中心生态环境科副科长李冬、环境保护部三级主管薛菲菲、科技信息中心数字运营科副科长许童童等项目负责人围绕智慧港口、生态环保、绿色低碳、技术力量、科技创新等方面向媒体进行了详细介绍。

\

  黄骅港展现强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据王宁介绍,黄骅港作为国家重要的港口之一,在选址落地、能源运输、生产任务量和绿色智慧发展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选址落地方面,黄骅港打破了传统港口选址的自然水深航道要求,成功地将港口建立在泥滩之上。这一举措不仅证明了泥滩同样具备建设大型港口的潜力,而且为黄骅港港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港口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能源运输方面,黄骅港作为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第二条能源运输大通道,实现了从陕北、内蒙古、新疆到渤海边的最短最优陆运距离,从而确保了能源运输的高效性和经济性。这一地位的确立,不仅提升了黄骅港在能源领域的影响力,也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在生产任务量方面,黄骅港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从2001年一期投产的3500万吨/年,到2012年三期四期投产的1亿吨/年,再到现在的2亿吨/年,黄骅港的生产任务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同时,货物种类也从单一的煤炭扩展到三大货油品等多样化货物,使得黄骅港港口的运输能力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在绿色智慧发展方面,黄骅港更是取得了显著进步。通过实施一系列环保措施,如控尘、减排、污水处理和利用等,黄骅港成功地从传统煤港转变为花园式港口,展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此外,黄骅港还积极引入智慧化技术,通过数字驱动实现价值创造,提高了港口运营的效率和质量。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黄骅港坚持绿色、智慧、高效、平安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和品牌建设。这一发展理念不仅提升了黄骅港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随着国家对港口建设的进一步支持和推动,黄骅港有望在国内乃至国际港口界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王宁说。

\

  物流多元化服务功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物流分公司作为黄骅港务旗下的重要分支机构,其历史可追溯至2004年成立的物流中心,2021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物流分公司。“多年来,物流分公司秉持创新发展理念,从传统的港口装卸业务逐步转型,成功拓展了货运代理、无船承运、散改集及拆装箱等多元化服务功能,满足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郜洪锋如是说。

  郜洪锋介绍,近年来,黄骅港务物流分公司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京津冀,助力雄安新区的倡议,深耕集装箱业务,取得了显著增长。目前,黄骅港务已开通4条集装箱航线,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同时,黄骅港务还在规划打造化工品中转库、立体库、焦炭集散中心以及集装箱枢纽港等新型物流设施,以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业务模式创新方面,物流分公司积极探索双向“钟摆式”业务,通过铁路返空运输和集装箱双向重载运输等方式,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益。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黄骅港务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为行业内的物流模式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业绩方面,物流分公司表现优异。2023年全年,该公司完成吞吐量达1238万吨,其中集装箱业务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了从2万标箱到7万余标箱的快速增长。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黄骅港务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以及加强与集团内其他产业的协同合作。

  展望未来,物流分公司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黄骅港务计划于5月召开南港区物流园建设推介会,展示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成果,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和客户。同时,黄骅港务还将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应用,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集团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郜洪锋说,“物流分公司凭借丰富的历史底蕴、多元化的业务功能、优异的发展业绩以及前瞻性的未来规划,正逐步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物流分公司将继续保持创新发展的步伐,为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绿色低碳发展的跨越性进步

  绿色低碳发展是黄骅港未来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跨越性进步,我们主要从思想认识、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刘鹏介绍说。

  在思想认识上,黄骅港务对绿色的理解已经从最初的绿化美化,逐步提升到践行“双碳”目标,实现零碳负碳。这种深刻的认识转变,引领着黄骅港在绿色低碳的道路上发力前行。

  在科技投入方面,黄骅港积极投入研发力量,推动新技术、新政策和新发展方向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应用。从低碳到零碳,再到未来的负碳规划,黄骅港务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资金投入上,黄骅港大力投入资金,支持绿色低碳项目的实施。无论是在能源消耗的降低,还是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黄骅港务都给予了充分的资金支持。仅仅岸电建设一项就投入1.21亿,取得的效果明显,2023年接驳使用量骤升到2022年的2.3倍。

  此外,黄骅港还注重能源管理创新和体系建设。通过扁平化管理,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黄骅港务实现了能源的自主可控和可调性。同时,黄骅港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倡导职工节能意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未来,黄骅港务将继续深化对绿色低碳的认识,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同时,黄骅港务也将加强与各方合作,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刘鹏介绍,“具体来说,我们将重点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如光伏和风电等。通过扩大新能源的规模和覆盖范围,我们将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港口用能安全,降低碳排放量。同时,我们也将加强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设备高效运维

  黄骅港,作为国内第一大煤炭下水港,宋文亮对煤炭运输量与设备管理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在近四年中,黄骅港的煤炭生产任务均超过2亿吨,占北方煤炭总量的近30%。作为设备依赖型企业,设备的高效运行和维护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2003年进入黄骅港务以来,我一直致力于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这一职责既复杂又重大,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设备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整体生产。因此,我们需要以持续性和责任心作为设备管理的基石。”宋文亮说。

  面对设备管理的挑战,黄骅港务采取了一系列的解决策略。目前,黄骅港90%以上的维修工作都是穿插在生产的间隙进行的,如装船等靠船、排水、恶劣天气等时段。这种策略将长时间维修分散为零星维修,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产的影响。

  此外,黄骅港务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现场问题。宋文亮介绍说,“我们的技术人员深入现场,了解实际问题,并据此提出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专利申请的主要来源。同时,我们还坚持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与外部机构合作,但最终的解决方案都是基于我们对问题的深入了解。”

  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方面,黄骅港务重视人才强企战略。通过创新工作室、培训、比武、考试、轮岗学习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这不仅提升了技术部门的技术实力,也为黄骅港务和其他单位输出了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黄骅港的成功得益于设备的高效运行和维护,以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保障。“我们将继续坚持这两方面的发展,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为煤炭运输业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宋文亮如是说。

\

  两湖三湿地”带来环境与经济多重效益

  “两湖三湿地生态水系的建设,是我们公司秉承创新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的具体实践。这一项目充分利用港区闲置用地,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实现了水系的互联互通,涵盖了整个环境要素,将环保智慧化理念落到实处。”李冬说。

  据李冬介绍,作为散货港口中首个全面融入环境要素的环保智慧化项目,两湖三湿地项目不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黄骅港应对煤炭港口粉尘治理和治水治尘两大难题的有效尝试。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黄骅港实现了全要素感知,能够精准预测不同降雨等级下的雨水径流量和各管网的水位,并据此制定近20种排涝方案。所有用水需求都与生产计划紧密关联,从而实现了用水的精准预测和计划调整。这种精准管理不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还为黄骅港务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水资源管理,我们每年循环利用非传统水源超400多万方,节约成本超过2000万元。同时,煤泥治理项目也产生了近3万吨煤制品,带来了约1000万元的经济收益。此外,由于粉尘排放的减少,我们还获得了近亿元的税收减免。”李冬说。

  除了经济效益外,两湖三湿地生态水系的建设还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水的引入大大改善了土壤环境,降低了绿化成本,使得港区环境焕然一新。同时,黄骅港务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心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体工作效率和幸福感得到了提升。

  对于周边居民而言,尽管煤炭港口的存在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通过黄骅港精准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治理措施,已经基本消除了这种影响。现在,两湖三湿地不仅成为港区的绿色名片,还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李冬指出,两湖三湿地生态水系的建设是黄骅港创新理念和问题导向的成功实践,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为黄骅港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全国滨海煤炭港口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为滨海煤炭港口绿色发展提供宝贵案例与智慧

  薛菲菲介绍,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黄骅港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为滨海煤炭港口绿色发展提供了黄骅港的宝贵案例与智慧,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黄骅港务对环保工作的持续投入与创新。

  薛菲菲通过环保方面的4个经典案例,对黄骅港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进行了阐述。

  一是黄骅港成功将盐碱荒滩改造为AAA级工业旅游景区。黄骅港务大力实施盐碱地改造,先后投资超2亿元,通过科学植绿、生态造湖,提升了港区生态景观,让曾经寸草不生的荒滩披上了生态绿装,构建了煤港的生态基底。目前,黄骅港区绿色景观防风抑尘林及果树基地已达到110万平方米,加上两湖三湿地,生态绿化面积总计达到180万平方米。同时,黄骅港挖掘港区生态与科技的特色,构建了主题旅游路线,成功建成了AAA级工业旅游景区。这一举措不仅凸显了黄骅港务的环保科技和自动化操作,还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工业旅游体验。

  二是黄骅港攻克了粉尘治理难题,建立了五道防线,实现了碧海蓝天与创效增益的共享。面对国家环保形势的严峻挑战和煤港行业的普遍性难题,黄骅港务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了本质长效抑尘技术,这一技术的投入使用,极大地解决了作业环境的粉尘问题,并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许多港口同行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并采纳了我们的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薛菲菲说。

  三是黄骅港解决了港区生态水系问题,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针对黄骅港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黄骅港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设生态补水系统、优化水资源配置等,确保了港区生态用水的需求。同时,还通过精准洒水、回收利用等方式,实现了黄骅港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四是黄骅港在零碳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黄骅港务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通过采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推动了港区的绿色低碳发展。薛菲菲表示,“我们的一系列零碳实践不仅为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球滨海煤炭港口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这些环保经典案例,是黄骅港多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结果。薛菲菲说,“我们将继续深化环保工作,推动港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全球滨海煤炭港口的绿色发展贡献更多的黄骅港智慧。”

\

  智慧港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智慧港口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科技进步与高质量发展的完美结合,不仅体现在生产技术的智能化升级,更在于管理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科技信息化管理在智慧港口建设中具有核心作用,可以用‘科技体系’‘创新能力’以及‘新质生态’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许童童说。

  许童童介绍,在构建科技体系方面,黄骅港务建立了四层一体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涵盖领导层、咨询层、管理层和实施层,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的高效协同。同时,黄骅港务提出了“四库”管理模式,包括需求库、课题库、项目库和成果库,旨在整合和优化科技创新项目资源,提高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创新能力方面,黄骅港务紧紧围绕基础设施、智能生产、智慧运营、绿色低碳、安全管控以及战新与未来产业等六大领域,全面展示了科技创新的实力与成果。特别是在智能生产领域,黄骅港务经历了从1.0阶段到2.0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在1.0阶段,黄骅港务成功实现了煤炭装卸的自动化,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2.0阶段,黄骅港务更是推出了散货港口智能操作系统CE-TOS,通过集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对港口生产运营的全面智能化管理。许童童解释道,“CE-TOS系统具备功能完备、适应性强以及自主可控等特点,为港口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该系统的应用,我们公司不仅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还大幅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同时,该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也带动了港口生产组织模式的变革,使更多员工能够专注于技术研发、设备巡检以及管理优化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新质生态方面,黄骅港务在加强科技成果对外转化,推动散货港口行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已有部分智慧环保和智能生产成果在集团内部电厂转化落地,通过科技成果输出形成转化新质生产力。

  展望未来,黄骅港务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数字化转型为驱动,不断推动智慧港口建设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优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同时,将加大对新技术、新应用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不断拓展智慧港口的应用场景和覆盖范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慧港口将成为推动港口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许童童说。

扫码投诉

我 要 投 诉

手机扫码

快速投诉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