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读《自贡天灯会民俗考》有感
2023-03-23 点击:次
静读《自贡天灯会民俗考》有感
--兼谈对灯会民俗特征的个人思考
文/常嗣新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彩灯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2022年11月,由中共自贡市委宣传部、自贡市文广旅局和本专委会指导,中国彩灯博物馆、新华文轩自贡书城主办的《自贡天灯会民俗考》新书首发式暨全国灯会民俗学术研讨会的隆重举行。目前,虽已过去将近半年时间,《自贡天灯会民俗考》新书首发式的余热依然,在全国彩灯界的印记日深,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
彩灯,既是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还是广大民众赖以生存的生活必需品和官方实施管理教化的实用工具。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彩灯也从生活必需品逐步演变成为一种由各种材料、工艺,经多种技艺创作,运用各种光源为照明载体的综合性民间手工艺。历朝历代,无数彩灯艺术家根据中华民族的集体审美需要,孜孜不倦的攀登彩灯艺术领域的一座座高峰,使彩灯艺术得到了有序继承与创新发展,形成了全国大江南北彩灯艺术流派多达400余种,至今在各地保护传承的彩灯艺术流派仍有50多种。
中国彩灯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丰富多彩的表达手法令世人称道,而近几十年自贡彩灯艺术家的卓越表现,在彩灯艺术领域更是有口皆碑。他们全面而深刻地继承了中国彩灯几千年的传统技艺,形成了独到的自贡彩灯技艺流派,领军当今中国彩灯艺术,自贡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国彩灯艺术之乡。如今,自贡彩灯已占据了全国彩灯市场份额的70%,全国近一半以上的彩灯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自贡,全国85%以上的彩灯文化企业在自贡,自贡彩灯已成为中国彩灯艺术一张最为耀眼的名片。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我是谁”、“谁是我”、“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由中国彩灯博物馆馆长戴燕灵发起并牵头,钟学惠、邓军、黄德春共同参与,以独特的视角,用科学慎重、严谨而不保守的学术精神完成的彩灯文化研究大作《自贡天灯会民俗考》今天面世。作为彩灯界的一员老兵,我认真拜读了全书,心中为之一振。自贡灯会几千年的文脉,在他们手中梳理得一清二楚,这是近年来少有的彩灯艺术的学术佳作。
《自贡天灯会民俗考》从民俗学的角度,很好的解决了自贡灯会“从哪里来”的问题。著作源于田野调查,在收集、整理丰富、详实的天灯会文化遗存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与民间传说,把自贡天灯会与当今被誉为“天下第一灯”的自贡灯会相联系、作比较,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自贡天灯会的起源、发展、转型和传承的脉络,研讨其与自贡地区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碑记文字、遗址遗迹、文物实物与文献历史记载等融于一体展示,为深化中国彩灯艺术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为中国彩灯文化的理论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将对中国彩灯艺术的传承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贡天灯会自成一派,自贡灯文化著名学者宋良曦先生在《中国灯文化》一书中,也记载了自贡天灯会的形成和发展。自宋良曦之后,以戴燕灵、黄德春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又推出了《自贡天灯会民俗考》等研究成果。顺应时代需要,还建立了“彩灯元宇宙研发中心”。自贡彩灯不仅在制作技艺上为世人称道,在彩灯艺术理论研究上,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自贡天灯会的生发演进及其与自贡灯会相携互动”这个研究成果,为中国彩灯和中国灯会的理论研究树立了一个科学典范,推出了一个敬畏传统文化的学术样本,也弥补了中国灯会研究的空白。我们在赞美自贡彩灯精湛技艺的同时,也看到了自贡彩灯艺术界严谨踏实的艺术追求,看到了以戴燕灵、黄德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自贡彩灯人对传承和发展彩灯艺术事业尽心竭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学者风度。
中国彩灯艺术以灯会为最重要的展示平台,国家灯会非遗项目以“秦淮灯会”、“自贡灯会”为代表的有40多项,省、市级项目300余项,市、县级项目接近1000项。而对灯会的研究,始终处于低水平循环,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自贡于去年11月举办历史上首次灯会民俗学术研讨会,是灯会理论研究的一大创新,也是对灯会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
要说灯会民俗理论,我们先从三个成语典故说起,那就是“灯火阑珊”、“灯火通明”、“张灯结彩”。灯与火、灯与彩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灯会文化与节庆文化、喜庆文化几乎是一码事。据统计,全国有各种知名的节庆文化活动5000余个,以民族为单位的传统节庆活动也有500多个,但无一例外都有张灯结彩的内容,以赏灯、观灯和猜灯为主要内容的正月十五灯会,则是历代灯会节庆文化之首。节庆文化是以身心愉悦为目的,公共参与为形式,文化资源为核心的。而灯会则是最大限度、最广泛参与的一项节庆活动。
灯会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精神生产活动,与人类文明进步同步,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因为,灯会的举办与当时当地的社会条件、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光源的改革与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都会直接体现在同时期的彩灯制作上。同时,灯会还间接反映举办地的社会管理能力与民生水平状态,正所谓“盛世华灯”。
灯会民俗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是我国独有的,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以灯这一特定形式为载体,通过灯会这一平台抒发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的追思,以此获得祖先和上天的庇护与恩赐的文化活动。最早的灯会,就是以祭祀为主要目的的,因为有了固定的节期和规模,祭祀仪式便演变成了节庆日。节庆灯会由此诞生,成为经久不衰,几千年来辈辈相传,百姓喜闻乐见的大型文化活动。
总体而言,灯会民俗文化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灯会起源与人类对火的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有关。
俗话说水火无情。在火灾面前,古时的人类显得弱小无助,除了逃跑躲避便束手无策,从而对火始终保持着敬畏的心态。而随着人类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发现火还可以为人带来光明和温暖。一场森林大火过后,烤熟的动物成为火带给人类的美食馈赠,于是人类产生了对火崇拜的思想。人们开始学会使用和利用火,最早的火把就是灯的雏形。而灯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用火,与火为伍为伴的真实写照。灯作为人类历史最早的实用器之一,不但驱走了黑暗,还点亮了人类的夜间文明,延长了人类工作、学习、生活的时间与空间。夜文化、夜经济、夜军事、夜娱乐的产生,都与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有关。灯会则把灯的优势特点发挥到了极致,通过灯营造出大规模的文化空间,给人们带来震撼的视觉感受和赏心悦目的心理体会,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绪,驱走心中的负面情绪。
二、灯会一般由官方组织并承担所需经费。
灯会耗费巨大,几千年来灯会都是由官办、让百姓广泛参与的聚集性娱乐活动。旧时,皇家以“与天同庆”“与民同乐”的名义操办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各地效仿,千年不变。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典故中,关于正月十五观灯的戏曲、民歌、小戏、小说等大量留存于世,记载了灯会的篇章与历史。因为灯会,才有了灯火阑珊的意境。
三、灯会是春节节庆文化的高峰。
中国春节是全世界规模最大、参与最广的非遗项目。而正月十五元宵灯会,又是春节最大的民俗活动,是由几亿人共同参与的东方狂欢节。官方为“与民同乐”,在灯会期间还会举办一系列的亲民活动。古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青年未婚女性,也被允许破例观灯三天。同时,这也造就了一幕幕或一见钟情,或擦肩而过的人间悲喜剧,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我本人就见证了山西大同塞外古城灯会的盛况,十几万人同时观灯,可谓人山人海,灯会社火各种民间表演,无数民间小吃把春节文化推向最高潮。
四、灯会推动了中国彩灯艺术逐步走向高峰。
中国彩灯艺术由无数不知名的艺术家代代言传身教,通过巧妙运用各种材料的组合搭配,包括纸、木、金属、绫、绢布等,综合了绘画、书法、剪纸、捆扎、刺绣、雕刻、裱煳、造型、木工与金工等技艺,创作了宫灯、纱灯、棚灯、挂灯、提灯、摆灯等种类繁多的彩灯形式。其表达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三皇五帝、佛道儒典故、先贤事迹、神话传说,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甚至百姓的衣食起居也涵盖其中,可以说无所不达。灯会不仅是一场全民的精神盛宴,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
五、灯会是民间艺术家创作的大舞台。
在当权者的鼓励、倡导下,一批文人墨客也参与到彩灯艺术的创作中。2500年来,逐步形成了“灯司”这样的机构,专门到民间采样,从年初就开始准备年底的灯会。由于文化界与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灯会的规制越来越健全,投入也越来越庞大,给彩灯艺术家们提供和创建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平台,也形成了南、北两条线多达400余系的流派,艺术特色各有千秋。涌现出如江苏“秦淮灯会”、四川“自贡灯会”、山西“晋商灯会”、浙江“硖石灯会”、河南“开封灯会”等久负盛名的灯会,以及因重要国际赛事而出现的“亚运之光”“奥运之光”灯会等等,形成了轰动的社会反响,让普通百姓和外国友人直观领略到中国灯会的磅礴气势与宏大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彩灯经历了多次发展高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反响与艺术成就。四川自贡成为运用彩灯艺术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最多的地区,自贡灯会已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累计观灯人数近五亿人次,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党的二十大以后,把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事业提升到了更高的战略高度,彩灯艺术得到了无限拓展的空间和千载难逢的机遇。除大型灯会外,我们还要在小型彩灯、室内古典装饰彩灯、仿制宫廷灯、礼品灯、玩具灯,以及婚庆吉祥灯等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研究与创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彩灯界各个领域都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盼望着中国彩灯艺术这棵常青树结出新的累累硕果。
扫码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