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平台的“超前点播”被划下句点。
从两年前开始,这场由超前点播带来的“权益之争”就横在众多会员用户与视频平台之间。
尽管此前“超前点播涉嫌侵犯用户合法权益”的声音越来越响、权威媒体不断发声,但相关视频网站仍岿然不动,甚至有的还玩起“文字游戏”,将连续包月模式或一次性购买模式,拆解为单集购买。
消费者杨洋告诉记者,今年8月追《扫黑风暴》的时候,他支付了6集的点播费,这是他最后一次为超前点播付费,而从2019年这个模式开始到现在停止,他花的钱已经足够超过两年的视频会员费。和杨洋一样,大多消费者对于“超前点播”在国庆期间的停止并没有感到任何意外。杨洋看来,花钱就是“一个愿打一个就挨着”。在超前点播争议之前,消费者的不满和投诉更多来自平台会员默认自动续费。
互联网时代,视频娱乐给大多数的消费者生活和观念带来巨大影响,而消费者的需求、喜好、购买力等,直接推动了视频产品及其平台、移动支付等的快速发展。
然而,广告套广告,付费再付费,也让视频网站VIP用户体验感不佳。超前点播取消,也让实施多年的“买剧到分销”商业模式,走到了尽头。
与此同时,新的问题被提出:会员专属内容还有啥?为什么办了会员还都是广告?自由追剧能不能实现?
某平台的超前点播页面
通常熟知的长视频平台两个主要的盈利模式:C端用户付费和B端广告投放。
在C端,最重要的用户付费来自会员收入,即普通用户通过缴纳一定的会员月费/年费,可以获得观看大多数优质视频资源的特权。在B端,在线视频平台的广告呈现主要包括片头广告、中插广告、植入广告等。广告收入主要取决于活跃用户数、用户观看平均时长和广告主的投放意愿。
但这两者其实是个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大多数付费会员均可以免广告观看视频,因而付费用户的增长会一定程度上压制广告投放的总量,在线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已逐渐向会员付费端倾斜。
在过去十余年间,长视频平台不遗余力推动付费会员模式,并寄希望于其能代替广告收入。
与此同时,业内也充斥着不少质疑声,有人说在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长视频VIP会员可能是最差的商业模式之一,不折不扣的亏钱机器。比这个更差的商业模式还有两个:长视频贴片广告,以及长视频创意中插广告。
2018年,爱奇艺会员收入第一次超越广告收入成为平台最大收入来源时,公司股价一度达到46.23美元/股的历史高点。当时,业内普遍的共识在于,头部内容、独家资源,是拉动会员的重要武器。那一年,《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分别为爱奇艺和腾讯视频拉了1300万和900万新会员。
2019年,以爱奇艺为代表的视频平台会员迈过亿级门槛,长视频的商业逻辑似乎清晰起来:一方面,三家巨头着重发力独家内容,其中表现突出的是优酷斥巨资抢下世界杯直播权;另一方面,选秀综艺如火如荼,高昂冠名收入与打投机制下的拉新促活并行,比如2018年腾讯视频推出选秀综艺《创造101》,粉丝为该节目公开集资总额超过4000万元。
与此同时,会员提价的计划提上日程。在长视频平台看来,会员的付费习惯已经养成,行业应该进入收获期了,于是“增加单片付费、开启超前点播、会员售价提高”等一系列提高收入的操作接踵而至。
超前点播取消后,目前只有爱奇艺采取了“补偿+增权”的方式来弥补用户的权益受损情况。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表示“不断提升会员消费体验和满意度是我们长期努力的目标,哪怕短期收益受损。”
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的爱奇艺净亏损14亿元。此前3年,爱奇艺也一直在亏损中,自2018年至2020年,分别亏损91亿元、93亿元、60亿元。
有评论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视频平台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似乎享有充分的定价自由,但实际上,“超前点播”让人买得不情不愿,一种简单的娱乐享受,被演变成了拿钱换“等级”、换“特权”,差异化的待遇由花钱多少决定,给人带去的观感实在不佳。
伴随着长视频市场格局演变,整个行业不得不面临内容成本迅速增长和会员增长放缓双重挑战。
据悉,会员付费收入是在线视频平台增长较快、占比逐步提升的收入分项之一,也是未来能真正支撑在线视频平台走向全面盈利的最重要贡献因素。参考国外,Netflix(奈飞)也已经对多档会员进行了3到5次提价。从提价后的效果来看,用户并没有大规模的流失,反而借此形成了“用户高付费、平台高产出”的正向循环。
业内观点指出,用户是否愿意付费的核心点仍取决于内容质量的好坏,高质量内容的持续产出是平台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放大内容价值、提升内容运营效率、降低采购与制作成本、打造自有内容生态是各家视频平台的必选动作。
今年9月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发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明确表示,广播电视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
如今超前点播也告一段落,长视频平台努力“增收”的同时也将在现有的会员模式下不断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