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汽车召回10年:车主与车企制度下的博弈

2014-11-26    中国质量万里行    记者 刘回春    点击:

  “截至目前,仅通过汽车召回,为广大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38亿元。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十年来,中央财政为汽车召回每投入一元钱,就相当于为老百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70多元。”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主任陈玉忠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在问题车辆的召回过程中,梳理近期有关汽车召回过程中车主的投诉,《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发现,车主对于召回范围和召回的满意度相差较大,很多车主还是心存不满。

  多数缺陷汽车的召回还是在制度约束下,车主与车企长期博弈的结果。

  召回制度利于车主利于车企

  国家质检总局检验司副司长刘世远对媒体表示,缺陷汽车隐藏带来的问题,带来的损失,车企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的,因为它是第一责任者。《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理》制度建设,很好地约束了一些靠侥幸的心理去逃避一些责任的行为。

  数据表明,2013年全年,我国汽车召回达134次,共涉及531.1万辆,召回数量同比增长65.8%,创历史新高。其中7家自主车企发布了10次召回,总计约45万辆,占全年汽车召回总量的8%。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汽车召回制度的不断完善,车企的召回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国内的汽车整体良性发展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车企召回态度谨慎

  大众DSG安全隐患召回历时三个年头。据资料显示,质检总局一直对大众DSG变速器动力中断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在开展缺陷调查和多次约谈督促下,大众公司将DSG变速器质量担保期延长到10年或者16万公里。2013年2月27日,质检总局再次约见大众公司,要求大众采取召回措施,尽快能解决DSG故障问题。央视3.15晚会曝光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司、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发布声明,称将以最快的速度联系消费者解决。3月16日,质检总局依法通知大众公司就DSG变速器动力中断故障问题实施召回,大众公司如果不履行法定义务,质检总局将责令召回。

  业内人士认为,或许由于DSG问题无法根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在DSG问题上一拖再拖,对大众汽车内部,不会有谁有魄力为这一巨额数字而孤注一掷的拍板。

  召回措施被指“节俭”

  大众速腾“断轴”召回后,仅用金属衬板“打补丁”式的解决方案备受广大用户争议。车主认为措施没有满足更换独立悬挂的诉求,速腾“打补丁”式的召回用金属衬板安装在后悬架的纵臂上,成本不到100元,而更换独立后悬挂总成,根据终端汽配市场报价需近4000元,两种方案在成本上存天壤之别,大众是以简单的办法、低廉的价格处理问题,实际上并不能解决“断轴”的根本问题。

  汽修专家阙有波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搭载非独立悬挂的这一代速腾底盘与上一代不同,本身底盘和车身设计都是后悬挂的结构,如果要改动不仅是采购一个独立后悬挂的问题,消费者的诉求点不现实。

  “以我对速腾底盘的了解,这种由非独立悬挂更换成独立悬挂的改动,将涉及车身尺寸、重心、减震系统、悬挂强度等多个方面改动,等于将对车很多方面进行重新设计、调整,不仅是成本多少的问题,难度太大。”

  “其实独立5连杆和现在非独立悬挂的厂家采购成本差距只有1000元左右,没有外界想象的3000元差距那么大,因为牵涉零整比的问题,所以外界看到更换一个独立后悬挂价格会花近4000元。”负责此次调查的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资深汽车专家王凯明认为,一汽-大众的召回方案考虑的并不仅仅是独立悬挂的采购成本问题,而是从技术操作上不太可行。

  大众方面的回应同样是:“更换成独立悬挂会牵涉很多局部结构,难度很大。”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企业对产品实施召回无疑是一种成本非常高且具有较大风险的行动,这导致车企在召回过程中会尽量减少成本或者持谨慎态度。

  车主联合博弈车企

  对于车主在维权方面还是摆脱不了弱势的局面,车主的维权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与车企的博弈。尽管大多数车主都发挥出团结的力量,通过建立各种网络工具,QQ群、论坛等广泛联合,以期在数量声势上通过舆论的力量倒逼车企召回,但对车企召回范围的不满和召回解决措施的疑惑依然。

  资深汽车媒体人孙晓红认为,“大众汽车的态度转变主要与消费者维权有关,召回首先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事情,毕竟目前车企所面临的市场压力都非常大,为避免召回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车企仍在顶着舆论压力拒绝承认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基于此,大众的此次召回也就有了深层次的警示作用,刺激着其他车企走出来敢于承担责任。”

  盖世论衡围绕此话题展开的讨论认为,消费者维权成为大众召回的主要原因,剧情一波三折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消费者的诉求,这应该被视作一种进步,监管机构最终发声敦促召回,也是进步。然而大众召回的方案又令业界和车主嘘声一片,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独立的检测报告发布机制建设,以及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