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火拼小包装食用油市场
在益海嘉里、中粮集团等食用油巨头奋力开拓多年之后,中国小包装食用油的春天终于来了。
所谓小包装食用油,指的是包装规格在5L以下桶装或瓶装的食用油,主要针对消费者家用市场,一般来说,厂家对其质量控制的标准远远超过国标,并经过长期产品稳定性试验,以保证产品在保质期内的品质。
据了解,中国当前拥有2600万吨的食用油市场,小包装食用油只占到了不到20%的比重,剩下的80%多仍然是散装油的天下,而在相邻的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小包装食用油已占当地食用油市场销售的50%-60%。业内人士预测,今后国内小包装食用油所占市场份额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将带来十几甚至二十亿元的销售额。
2012年10月25日,中储粮油脂公司旗下的首个小包装食用油品牌“金鼎”,低调进入了北京市场。尽管对于消费者来说,金鼎还是个陌生的品牌,但它加入的消息,还是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关注。
旗下有“金龙鱼”等知名品牌的益海嘉里食品营销公司小包装油品牌总监周强曾公开对此表示,“我们非常欢迎这种有序、规范地竞争。”
尽管他看上去轻描淡写,但是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意识到,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又增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事实上,早在2011年12月,中储粮油脂公司旗下的小包装食用油品牌“金鼎”就已在上海、江苏、浙江、天津等7省市悄然铺货。而进攻北京市场,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向全国市场发起“冲锋”的信号。记者了解到,中储粮油脂公司作为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一直以来,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企业。
在食用油市场上,其是散装油“大王”,每年的销售量超过百万吨。
这样一家为稳定粮油价格而建立的储备机构,把目光投向小包装食用油市场,显然不是随便之举。
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民对此的官方解释是,小包装油的市场份额扩大是一个趋势,中国正逐步淘汰散装油,走向包装油,“所以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也需要适应市场的形势,要改变我们过去销售食用油的方式。”
在中国目前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格局中,最早进入的益海嘉里是绝对的龙头。它拥有金龙鱼、胡姬花、口福等多个小包装食用油品牌,2011年,益海嘉里的小包装食用油销售量达到350万吨,接近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
紧随其后的是中粮集团。上世纪80年代末,益海嘉里采取与中粮集团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共同打造了“金龙鱼”这个中国第一个小包装食用油品牌。不过在1995年,中粮集团决定另起炉灶,花大价钱培养了“福临门”这一品牌,成为益海嘉里强有力的对手。2011年,中粮集团实现了102万吨的小包装食用油的销量,占据15%的市场份额,稳坐市场第二的位置。
除了益海嘉里和中粮两家龙头之外,鲁花、多力等多个食用油实力品牌乃至其他大大小小的品牌也不甘落后,纷纷加紧市场布局。据统计,目前在各大商场超市的货架上,琳琅满目陈列着近百个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单品数量超过了4000个。
中储粮油脂公司的参战将显然将使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按总经理刘建民的说法,其2012年的市场销售目标是实现20万吨的销量。五年后力争销售量突破100万吨,进入中国食用油终端品牌销售的前三名。
差异化战略成为主要竞争手段
在中国包装油市场,多年来金龙鱼和福临门之间一直相互视作真正的竞争对手。二者的竞争也从品牌到渠道到消费者,无处不在。
而在超市的货架上,两家的产品也惊人的相似,金龙鱼有1:1:1调和油,福临门有天然谷物调和油;金龙鱼有玉米油,福临门有黄金产地玉米油。时至今日,在产品种类难分胜负的情况下,想要取胜,他们都意识到,只能做差异化的文章。
2013年,两大食用油巨头们早有了各自不同的产品计划。
据媒体公开披露的信息,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龙鱼将在新年推出中国食用油市场上最高端的一款菜籽油,并计划在全国渠道布局25万个网点,“否则根本没有办法跟对手形成差距”。
而中粮集团旗下的福临门正在打“黄金产地”与“奥运”牌,并策划2013年的玉米油行动。中粮认为,其高端玉米油一方面有独有的黄金产地优势,另一方面其签订了8年的奥运会合作协议,因此试图挖掘消费者“内心里潜藏的需求”,因此正积极筹划将食用油与“运动”“健身”“健康”理念完美融合。
#p#副标题#e#
后发的中储粮则同时打“放心牌”与价格牌。为了让市场更快的认知金鼎品牌,今年八月,中储粮在金鼎调和油的包装上,明确标注了各种油的使用比例,希望以透明公开的方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除了公布配方外,金鼎食用油的价格目前要比同类产品平均低3%-5%。也许,市场争夺战中,价格优势永远是抢占市场的利器。
激烈竞争的背后是巨大的市场诱惑。
有专家测算,从2001年至今,中国小包装食用油的消费需求,大约以每年7%的增速前进,是所有的粮油成本里面很难达到的一个水平。
尼尔森客户服务副总裁范奕瑾曾透露,整体包装食用油,中国目前从销售量来看,大概是在600万吨左右,从金额上面来看应该是900到1000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尼尔森数据显示,在其监测的100种快速消费品中,小包装食用油的市场规模排名第三,仅次于牛奶和白酒。除了规模巨大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这块蛋糕超高的增长速度。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的食用油使用量从12公斤,增长到20公斤。而邻国日本,走完同样的过程用了20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的四五年内,在小包装食用油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新一轮行业洗牌已不可避免,这一时期谁能抢进一步,就意味着抢得生存的机会。
不过整体来看,益海嘉里的地位短期很难动摇。20年来,在中国的农村城市、大街小巷里,80万个益海嘉里的销售网点像树根一样,已渗透到各级市场的零售终端。
大豆对外依存度瓶颈
2012年,食用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曾广为诟病。数据显示,其中小包装食用油的平均价格提升超过8%。按照尼尔森的监测,目前整体的包装食用油跟婴儿奶粉,是中国目前提价最快的两个品类。
如果说奶粉的涨价源于国产奶粉的不争气,食用油的涨价则与作为原料的大豆严重自给不足密切相关。
国务院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程国强曾透露,中国现在大豆的对外依存程度已经达到了80%,今年整个大豆的进口会达到5700多万吨。
而这是目前中国食用油发展的瓶颈。
正是因为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较高,小包装食用油价格很大程度上由国际市场决定。而从今年年初以来,南美的干旱导致巴西、阿根廷的减产,七八月份美国的干旱,又导致北美的大豆减产,这直接推动了进口大豆价格连创新高,小包装食用油价格也只能跟着上涨。
另外,国际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也迫使企业推高价格。
2012年,益海嘉里的母公司丰益国际的股价从2月份最高的6.05新币每股跌到10月份最低2.99新币每股,平均跌幅超过40%。中粮集团的小包装食用油业务主要涵盖在香港上市子公司中国食品旗下,根据其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经营盈利增长为64.41%,而由于小包装食用油利润下滑,2012年上半年中国食品盈利增长只有25.62%,增幅下滑减少超过50%。
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努力扩展新的油源,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已成为食用油企业的共识。
在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油博会上,益海嘉里主推的稻米油和中粮集团主推的玉米油,就属于这样的产品。
据悉,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稻米油、茶油等,越来越成为众多品牌企业的新选择。
以茶叶为例,中国是一个茶叶的生产和制造消费大国,专家测算,目前我国茶叶总的种植面积2700多万亩,全部利用起来的话每年可产20万吨茶油出来。
在不断寻找替代产品的背后,则是各方赖以生存的优势资源。益海嘉里每年收购稻米250万吨,加工米糠达到52万吨,而中粮集团在东北地区有着大规模的生产和加工基地,每年可以生产加工1000万吨玉米,如果所有的胚芽都炼成玉米油,产量可以达到30多万吨。此外,作为中国最大的红酒供应商,中粮集团掌握着巨大的葡萄资源,在酿酒中被浪费的葡萄籽也开始纳入出油的新油源。
专家认为,国内小包装食用油消费总体趋势将朝着优质、多品种、多档次的方向发展,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抓住细分市场、科学规划产品结构是占领市场、抢占先机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