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方数字多媒体事业本部副总孙小山先生以电子产品为例,分析中国产品质量的5个病因。
从瘦肉精到楼脆脆,从倒塌的桥梁到高铁事故,从劣质轮胎到断缆的电梯……,质量安全事件已从餐桌上蔓延至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这些质量安全事件正时刻威胁着我们生命的安全。
今天,我们不得不放下快速发展的脚步,仔细分析一下究竟我们的质量问题出在哪里?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同方数字多媒体事业本部副总孙小山先生。
他以电子产品为例,从以下5个方面,对中国产品普遍出现的质量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质量管理因素:企业质量体系出现的问题
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企业作为生产者,永远的质量的第一负责人。产品是制造出来的,不是监督出来的。因此,我们把一些质量事件推到监督不到位、司法不健全是不科学的。
那么,质量问题在企业中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来一起剖析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与原因。
以一个电子产品的诞生为例,它要经过产品设计等几个环节(如图1),每个环节如果操作不当,缺乏细心和耐心,都可能会造成不合格产品的出现。
除人为原因外,还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这些问题是分分秒秒都可能发生的。
产品设计的细节问题
一个产品质量的好坏,一般通过两个特性来检测,即产品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可靠性是产品在刚出厂时,经过一段比较恶劣的环境,如运输中的颠簸、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下,存在一段时间,还能正常使用,说明此产品的可靠性较强。在质量管理角度,企业一般通过DOA数据,也就是开箱计损指标来监测;稳定性是指产品经过长时间使用,经受一些不正常操作后,还能正常使用,说明产品的稳定性较强。如果说可靠性观察的是产品早期的不良率,那么稳定性观察的是产品长期的不良率。
可靠性与稳定性与产品最初的设计有密切关系。产品设计之后,一般对样品会有例行试验,这是检测其可靠性。
之后,还会将产品放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测试,目的是使产品迅速进入稳定期,观察其稳定性如何。完成设计与检测后,要进行认证。
经过严格设计的产品,一般会预测产品未来的使用与更新周期。工艺设计优良的产品,可保证产品的使用寿命。
当然,也有很多问题是设计阶段很难发现的。尤其是涉及质量稳定性的一些指标。惠普之所以出现集中投诉,就是产品在最初设计阶段有缺失。虽然有些问题可归咎为显卡缺陷,但其材质的选择与散热通风设计等,都是对散热量考虑不足导致。除惠普之外,其他PC厂商也用英伟达显卡。我们发现,有的型号问题爆发得早,有的晚,这些差别与产品设计有关。
有些产品质量问题是通过长时间使用才可能发现的,我国工业产品设计发展较晚,缺乏经验。因此,消费者会发现某些行业的国产产品的使用寿命短,维修率高,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工业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很多行业的产品质量已不落后,甚至超越国际水平,比如家电、电子类产品等。当然,目前我国还有一部分制造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但这是发展中的问题,还希望消费者给“中国制造”进步的时间。
#p#副标题#e#
供应商动态变化中需要细节管理
上文中提到英伟达显卡缺陷问题,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属于供应链管理。这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原则上讲,很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都可能会追溯到上游供应商,因为整机制造商不生产元器件。虽然在线工艺也许会有问题,但主要问题还是在零部件上。比如整机的某部位,需要五个元器件组成。如果有一个元器件的指标处于临界点,稍差些,也许可以,不影响整体质量;但第二个也差些,产品也可能还是安全的,不会出现太大问题;如果三个或四个都差些,这个部件未来损坏率就会比较大。如果这种临界值出现在一个物件里,有些厂家可能浑然不觉。但在出厂时发现,没有降低标准,也没有偷工减料,怎么会有不合格的情况出现,其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每个整机制造商都会面临上百,乃至上千家的供应商,当一个供应商发生变化时,其元器件的标准、工艺、参数等都可能发生变化,当产品在批量采购时,一些参数哪怕发生细微的变化,也很可能产生“蝴蝶效应”,不合格产品就可能因此而诞生。
原材料供应有时是千变万化的。一般厂家都会有固定的原材料供应商,这也是为了保证质量的稳定性。但供应商及其供应的原材料是分秒都可能发生变化的。比如原来的供应商突然倒闭、原材料突然缺货、涨价等,都可能导致供应商发生变化。面临突发性状况,般厂家都会有些准备,比如除有一个主料供应商外,还会准备几个替代料供应商。我们举例,假如厂家急需在短时间内生产一大批产品,原材料供应不足,势必拿其他厂的替代料顶上,但当替代料都没有,就要“现抓”。然而“现抓”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该现抓的原料是否通过3C认证?质量的可靠性如何?产品的兼容性如何等等。很多问题就会在这样的过程出现。负责任的厂家可能会重新检测,重新进行3C认证,但也有厂家为了赶进度,缩短工期,会将这样的产品投放市场。不合格产品也可能因此而诞生。
无论是家电、汽车还是其他什么整机制造企业,每个成品都是由上千或上万个元器件组成。很多情况下,如果由人来管理、监督每一个零部件的质量,不出现任何纰漏,都是很难的。尤其类似这种标准处于临界值的不合格,在生产现场还可能发现不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做质量管理时,会有比较好的质量管理软件,他们通过数据的变化监测质量的变化,而我们国家这方面还比较欠缺。
在质量管理体系上,要求企业有追溯能力,更要承担结果。不能因零部件不合格,而摆脱责任。当发生因原材料质量问题,给消费者带来损失的,整机制造商要担起首要责任。类似轮胎事件,轮胎质量不好,首先汽车生产厂应负责,而不应找轮胎生产厂。按常理,汽车生产厂首先应把好质量关。也许,有些隐匿的问题在最初进货时,没有检测出质量问题,但从用户反馈角度也能发现问题。简单地说,也许原来不知道,但消费者反映问题出现了,就应该认真反思、追溯。比如当爆胎事故达到某个不正常的值时,企业首先应该警示,追踪至供应商。轮胎属于汽车上的主要零部件,如果这样的问题监测不到,那么汽车身上还有成百上千零碎小部件,岂不是更难发现?
加工生产过程数据控制最重要
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同样是相机,消费者认为日本原装进口相机要比国产组装的好;同样是手表,瑞士原装进口更贵,国产手表便宜。除了人工成本、环境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吗?
这是工艺问题。工艺的好坏取决于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优劣。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被称为在线生产控制。在线质量控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保持产品的一致性。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制度与流程对一线工人的操作规范进行管理。也就是要求工人必须按操作规程和工艺要求进行操作。比如同样一根电线,尤其是高频线,如果工人随意搭成弧形或曲形,可能辐射会超标,未来可能就是不合格产品。如果是直线,就是合格的。这在工艺流程上必须说明。
在线质量控制,我们与国外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都看好上海货,觉得上海产品质量好,如上海手表、上海服装等。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以上海为代表的一些地区新建了许多“三来一补”的加工企业。
我们很多好的质量管理方法与经验是从那时开始建立,如ISO9000质量体系等,随后又有一些其他的管理体系引入,如六西格玛、QC等。随着一些优秀质量体系的贯彻与推广,慢慢解决了“中国制造”的困惑。在此之前,中国很多好的东西,出自工匠之手。但由于每个人的特性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可能会受情绪影响而生产出不同质量的产品。
因此国外在线质量控制,基本通过数据进行控制。
比如一个经典的例子,国外连锁食品企业麦当劳、肯德基,不仅外形、重量一致,其味道更是千店一味;中国厨师就是做“鱼香肉丝”,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口味。也就是说简单至餐桌上的食品,国外都会通过数据流程进行控制。当然,这并非指国外的就好,中国的就不好。这要看运用在哪些环节。如果是生产加工型企业,批量生产产品,不需要创造性,要求的是一致性,因此数据控制非常重要。
当然,即使有良好的在线质量控制,也不能说人的因素不重要。质量管理领域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在日本,某汽车制造厂,有一个生产某铝铸部件的老工人,在本岗位做了几十年了。当他年老离职后,发现该部件不合格了。于是查找原因,后来发现老工人手里有一个刮刀。
他在每装备一个部件前,会用刮刀把毛刺刮下去再装。这个动作是自发的,自己研究出来的。但这动作没有写入工艺流程,后来上岗的工人再装此部件,都不合格,就出现批次性的事故。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流程管理和人的因素同样重要。
总结以上几点,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从产品设计到供应链管理,再到在线生产管理等几个重要环节,都可能因各种因素造成产品质量的下降,甚至生产出不合格产品。这其中有质量管理经验不足的因素,也有管理方法欠缺、不科学的因素,甚至更有人为的因素。
#p#副标题#e#
人的因素:质量人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谈到质量人的素质问题,孙小山先生认为,质量管理者应该是综合管理人才。质量管理控制,近些年发展得还不够。因为这些年,中国还没有开设这样的学科。今天,企业中的质量管理人员,都不是科班出身。有的从其他管理岗位调任,有的是从技术研发转做质量控制,也有从一线工人提升的质量管理人员。
无论从哪个部门转为质量管理人,上岗后多少都有些短板。
在实践中,整个质量科学体系,如果一个人全部掌握非常难。这样的质量管理人才,既要了解产品与生产技术,也要懂得质量反馈体系的建立等。也就是说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还要熟悉流程控制等。因此培养全面的质量管理人才也相对较难。
质量管理要突飞猛进,首先应从人才教育开始。但由于学科的复杂性,即使是质量管理专业课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都学到,因此建议在本科生阶段,学生在掌握自然知识的同时,加一些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提高质量意识,又可普及质量管理的知识。
精神意识方面的因素:管理者的道德意识
谈到道德,笔者觉得这是很沉重的话题。从近期发生的很多质量事故来看,贪污腐化、价值观念扭曲、藐视生命是发生质量事故的真正元凶。
三聚氰胺、瘦肉精等添加剂都是商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然而在食品行业过度使用添加剂问题,似乎是行业潜规则。
染色馒头、永不腐烂的月饼、勾兑的高汤……,这不是质量管理中的漏洞,而是企业负责人为了利益对生命有意的摧残。
倒塌的桥梁、豆腐渣安居工程,还有动车事故……,一桩桩、一件件,在哪个重大质量事件背后没有一条贪污腐败的利益链呢?
体制上的因素:监管理体制问题
体制上的因素,是最难解决也是根本性问题。我们将体制问题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解:企业内质量管理体制问题、政府质量监督和社会监督体系的体制问题。
企业内的质量管理体制问题,主要体现在质量人在企业中的地位、话语权与利益分配存在矛盾。目前在很多企业内部,生产工厂归厂长管,质量人向厂长负责。生产厂长对经营结果负责。他必须按时交货,如不能如期交货,经济损失会很大,必然会影响本人甚至全厂员工的经济利益。因此,生产厂长在产品质量与经营结果发生矛盾时,很难公正做出决策。
如此一来,质量管理人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当质量与工期发生矛盾时,质量管理者应对不合格产品说“不”。然而,在实践操作中,虽然他们应代表客户利益管理质量,但是厂长发工资。他们既无厂长的权利,可能还会对最终经营结果负责。矛盾出现了。质量管理者是坚持质量原则呢还是向厂长妥协?决策虽然艰难,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从上文不难看出,质量人在企业中处于尴尬地位。他们既没有厂长的权利大,更无话语权,他们的利益还紧紧与工厂的效益连在一起。但这种矛盾在不同企业也有不同。如果是B2B的企业,这种矛盾也许表现不是很突出。因为当直面大客户时,为了长期发展,企业不会为小利放松质量。但如果是面对大量消费者的B2C企业,质量人员要承担经营结果,要保证市场货源与工期,很可能降低标准,甚至为一些不合格产品放行。
谁能代表客户利益呢?业内专家认为真正代表客户利益的,只有客户自己。
因此,在企业内建立一套客户反馈体系,直接监督质量是对企业最直接有效的质量管理。
除此之外,政府监督部门、媒体等机构也是代表用户利益监督企业质量的。近期很多质量问题,是由媒体爆出。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因为利益关系,监督体系也存在体制问题。就拿政府监督抽查来说,如果地方工商机构担任抽查任务,如果发现不合格情况,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是有处罚权的。这时,一个新的利益关系出现了。也就是说裁判员可以罚钱。罚款虽是上交国库,但也有很大比例的回馈。这时可能存在把合格产品检测为不合格产品情况。不合格,有要求复检的权利。这时,负责当地监督抽查的实验室,不认可其他地方具有国家认可资质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比如地方性抽查得到的结果是不合格,但当拿同样产品到国家实验室检测是合格的,当地的检测机构不会认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理由很简单。执行检测任务的实验室是经营单位,要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他们工作的能动性在于利益,因此很难做到公正。这是体制上的矛盾。
除政府监督外,媒体担任着社会监督的责任。如果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有意见,可以向媒体投诉。但随着政策的改变,所有媒体推向市场,意味着媒体的生存要自食其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封口费”现象频出的原因。
这里并不是说政府监管不力,或媒体缺乏职业道德,这是监督体制上的问题。如何权衡监督与利益的关系,如何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这才是关键。
消费意识因素:保质期与使用期的矛盾
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部曾受理一位消费者投诉冰箱质量的案例。消费者说,他买冰箱虽过保质期,但因厂家在生产制作时以铝管代替铜管制冷,导致寿命减短,从而让他在只使用了四、五年的情况下,花高价更换配件,使其承担了较大损失。
那么,这个现象属于质量问题还是消费者过度维权呢?一位质量领域的资深人士说,看待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企业用铝管代替铜管是有问题的,因为企业是从降低成本角度考虑更换材质的,但更换材质后,能耗就会增加,现在家电要求有能耗标识,消费者应该注意这方面;从另一角度讲,消费者也因此得到实惠了,因为这款冰箱的售价肯定比用铜管的要低。
从这个问题延伸开来,这是保质期与消费者心理使用期间的矛盾。一位企业负责人曾说过,“保质期绝非企业摆脱质量责任的期限。如果是产品质量问题,无论到什么时候,即使过保两年、三年都应该负责。“前一段时间爆出的英伟达显卡问题,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属于设计缺陷,PC厂商不应以保质期为限,摆脱责任。
反之,企业负责不代表无限期延长使用期。我国家电产品质量很早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消费者使用的很多品牌电冰箱、电视机、热水器等家电产品稳定性非常强,即使十年、八年仍能正常使用。但使用时间长,就一定好吗?从刺激经济发展因素上,从节能、环保、安全等因素上,都不赞成消费者超长期使用家电。
比如热水器,在使用几年后,内胆可能积很厚的水垢,因水质不同,还可能腐蚀内胆,危及安全;如电视机,以前都使用显像管电视机,使用几年后,可能积满灰尘、油污等,很可能着火;再如洗衣机,以前都用波轮洗衣机,它有用水多、清洁功能差等一些特点。因此,我们建议消费者,从节能、安全角度考虑,在遇到产品升级换代时,如果有条件尽可能淘汰一些老旧家电。
目前,我们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家电使用期问题。我们也希望国家尽快出台,哪怕是建议性的政策,规定一些家电的使用期限。这样可以达到节能与减免事故发生的作用。
克劳士比(中国)学院的杨钢教授曾说过:人人都是质量人。综上所述,从产品的生产者到使用者,从政府质量监督者到普通消费者,质量意识确应人人有之。优秀质量的产品要经历各种考验才能到消费者手中,但如果大家都有质量意识,有市场、有竞争,想要好质量并不难。